韓國反華情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有著長期反抗和服從中國帝國主義(主要是滿洲國蒙古王朝)的歷史。在 19 世紀西方帝國主義開始之前,朝鮮一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秩序的一部分。[1]

歷史

1931 年,朝鮮受日本帝國統治期間,滿洲萬寶山的中國和朝鮮農民之間發生了爭執。日本和韓國媒體大肆報道此事,並利用其作為宣傳手段來激化反華情緒。這起事件在朝鮮各地引發了一系列反華騷亂,從7 月 3 日的仁川開始,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中國消息來源估計,有 146 人死亡,546 人受傷,大量財產被毀。最嚴重的騷亂發生在 7 月 5 日的平壤。因此,有人認為日本對朝鮮的排華情緒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2]

從 1950 年 10 月開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1950-1953 年)中站在朝鮮一邊,與韓國和聯合國部隊作戰。志願軍的參與使得韓國和中國的關係變得敵對。[3]在整個冷戰期間,資本主義的韓國和共產主義的中國之間一直沒有正式關係,直到 1992 年 8 月 24 日,首爾和北京正式建立外交關係。[4]

20 世紀 60 年代,韓國法律禁止外國人擁有房產,而當時大多數外國人的房產所有權都歸華人所有,這導致大量華人從韓國移民到台灣。[5]

近代歷史

21 世紀初,朝鮮和中國都聲稱高句麗是其領土,圍繞這一歷史問題發生爭端,導致兩國關係緊張。[6]

2002 年以來,韓國的反華情緒持續上升。皮尤全球態度研究項目的調查顯示,韓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從 2002 年的 66% 持續下降到 2008 年的 48%,而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則從 2002 年的 31% 上升到 2008 年的 49%。東亞研究所的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影響力的正面看法從 2005 年的 48.6% 下降到 2009 年的 38%,而對中國影響力的負面看法則從 2005 年的 46.7% 上升到 2008 年的 50%。[7]

2008 年奧運會火炬傳遞首爾站期間,超過 6,000 名中國學生與抗議者發生衝突。[8]中國示威者與當地集會抗議火炬傳遞的活動人士發生衝突,[9]後者指責北京對脫北者的不友好對待[10]以及該政權對西藏獨立暴動的鎮壓[11]。首爾市中心的這些暴力衝突導致韓國的反華情緒激起了對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韓國法務部表示將懲罰所有此類示威者,無論國籍如何。韓國政府正在加強對中國學生的簽證規定。[12]

2017 年,隨著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中韓關係進一步緊張,中國開始抵制韓國,韓國民眾因北京方面採取經濟報復措施的報道而產生了反華情緒。[13]

中國科學院201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韓國反華情緒日益嚴重,大多數韓國人對美國持正面情緒,對中國持負面情緒。[14]這與該研究所 2017 年的一項研究結果相矛盾,該研究認為,從長遠來看,韓國將無法保持反美立場以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報復。根據該研究,自 2013 年以來,這已成為韓國跨代際和跨政治的趨勢,20 多歲的年輕一代對中國威脅的認知高於 60 多歲的老一代。[15]該研究歸納了韓國反華情緒背後的三個因素,即冷戰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中國威脅論。根據其分析,反華情緒最早在2004 年的「東北工程」中開始上升,並在 2017 年的薩德衝突中急劇惡化。[16]

首爾國立大學和平與統一研究所2018 年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6% 的韓國人認為中國是對朝韓和平的最大威脅(朝鮮的比例為 33%)。這是自 2007 年調查開始以來,中國首次被視為比朝鮮更大的威脅。[17]

文化敵意

2020 年 10 月 13 日,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成員RM發表了關於韓戰的演講,他說韓國與美國有著共同的痛苦歷史。[18]中國媒體聯合起來猛烈抨擊防彈少年團,稱其存在偏見並否認中國的貢獻,中國網民呼籲抵制任何來自韓國和韓國人的東西,儘管當時中國與韓國交戰。此後,韓國對中國的敵意加劇,韓國人指責中國誇大其詞。[19]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