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靛藍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靛蓝
Remove ads

靛藍(英語:Indigo)是一種還原染料,也是人類最早應用的天然染料之一,以其特徵性的靛藍色而得名。

快速預覽 靛藍, 識別 ...
Remove ads

歷史

靛藍主要是由板藍根等靛藍植物(藍染植物)加工製得。

1870年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馮·拜爾靛紅三氯化磷反應並進行還原,成功合成了靛藍。[1] 1878年馮·拜爾從苯乙酸合成靛紅,從而完成了靛藍的全合成。1880年他確定出靛藍的化學結構。1880年至1882年期間,馮·拜爾又發展了從肉桂酸鄰硝基苯甲醛Baeyer-Drewsen靛藍合成)分別合成靛藍的路線。而早在1881年,德國巴斯夫公司便開始少量生產靛藍,早期採用拜爾的合成法,但造價較高,生產工藝不夠成熟,狀況並不理想。

1890年瑞士蘇黎世的教授卡爾·休曼(Karl Heumann)發展了另一條從鄰氨基苯甲酸合成靛藍的路線,也就是先讓鄰氨基苯甲酸與氯乙酸縮合為N-(2-羧苯基)甘氨酸,然後再經鹼熔、脫羧、氧化得到靛藍。1897年BASF公司放棄了拜爾法,改用休曼法進行生產。


Thumb


1901年,德國的約翰·福萊格(John Pfleger)改良了休曼的方法,改用從苯胺為原料經N-苯基甘氨酸3-吲哚酚生產靛藍。與休曼法相比,福萊格改進法有諸多優點,原料苯胺非常易得,而且反應產率也較高。目前靛藍幾乎全是由人工合成得到的,而合成方法就是以福萊格的改進法為基礎。


Thumb
Remove ads

性質

靛藍是一種藍色粉末,能溶於熱苯胺,幾乎不溶於水和乙醇。在濃硫酸中呈黃綠色,稀釋後為藍色沉澱;在濃硝酸中呈靛紅色,而後變為紅光黃色。在鹼性保險粉還原液中呈淡黃色,在酸性液中無色。

靛藍不溶於水、酸、鹼,欲製成染液吸附織物,必須先經過還原作用,成為靛白。靛白可溶於鹼液,可以用它來對動物或植物纖維進行上色,染後在空氣中進行氧化,再生成靛藍,附著於纖維上,呈藍色。所以靛藍的染液必須要有還原劑和鹼液存在。

Thumb
靛藍(氧化型)與靛白(還原型)。

生產

苯胺氯乙酸硫酸鐵存在下縮合為N-苯基甘氨酸鐵,而後加入氫氧化鉀進行母液轉化,然後與氨基鈉、混鹼進行鹼熔生成3-吲哚酚,後經空氣氧化過濾、粉碎、乾燥和商品化,得到商品染料靛藍成品。

用途

Thumb
Indigo, historical dye collection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 Germany

靛藍主要用於染棉布或棉紗。農村染坊用發酵法染土布,牛仔褲大都由靛藍染經紗,與白紗交織而成;不經絲光染的棉布稱為毛藍布,可用保險粉法連續浸染,也可染羊毛和絲綢,或是用在地毯和手工藝品,[2] 也用於制食品染料和有機顏料等。靛胭脂溴靛藍都是靛藍的衍生物。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