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歧視(英語:Class discrimination)也稱為階級主義(Classism)是指建基於社會階級的偏見和歧視。一切以犧牲下層階級的利益,來滿足上層階級的行為、態度、政治體系皆可歸入階級歧視當中[1]。
歷史
前農業社會的階級結構相對簡單,但到了出現餘糧的農業文明,則變得更為複雜[2]。自18世紀開始,階級歧視便已成為人們日常的一部分[3]。
當代的階級歧視較難識別,因為階級結構已不再像以前般那麼僵化。心理學家托馬斯·富勒-羅威爾(Thomas Fuller-Rowell)表示:階級歧視的經歷往往是較為含蓄不明顯的,很多受害者並不了解受到差別對待的真正原因」[4]。
跟其他制度的關係
此章節論述以美國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0年9月1日) |
在美國,已有廣泛研究顯示學業環境當中出現了社經、種族、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不過這些因素會如何影響學童在學業或非學業上的表現則尚未明瞭[5]。
結構性歧視和個人歧視
階級歧視除了涵蓋某人對於下層階級的歧視之外,還可以指一切擁有此一目的的結構性歧視,這類似於種族主義一詞的字意。結構性階級歧視指的是「在……社會的各種制度當中,有意或無意地表露出階級歧視的一切表現」[6]。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就像社會階級般,一樣會影響他們如何對待或看待彼此。地位較高的人較少與較低者混在一起,且他們往往較能夠透過影響法律和社會標準,來控制他人的活動[7]。
個人歧視的同義詞有人際歧視、態度歧視、態度性歧視[8]。美國雜誌媒體協會(Association of Magazine Media)則把階級歧視定義為「任何按照收入、職業、教育和/或經濟狀況,來把人放在下位的態度或制度」[9]。
部分研究會把階級歧視分作個人歧視、結構歧視、文化歧視三類[10]。
媒體上的階級歧視
階級歧視可在電視節目、電影、社交媒體上表露出來。它是一種系統性現象[11],而且人們經常忽略媒體對於階級歧視的影響。媒體反映了人們對階級歧視的所知所想。而大眾有機會受到當中的階級歧視理念影響,認為現實也是如此。兒童可以能從電影上接觸到階級歧視的觀念,繼而受到影響[12][13]。在塑造人們對於某些群體的看法這件事上,媒體的角色舉足輕重[14]。民眾可以透過媒體接觸有關其他社會階級的資訊,或籍其影響其他人看待某個社會階級的方式[15][16]。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閲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