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陝鄂邊區是1947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後開闢的新解放區。
豫陝鄂解放區 | |||||||||||||||
---|---|---|---|---|---|---|---|---|---|---|---|---|---|---|---|
中國共產黨的占領區 | |||||||||||||||
1947年—1949年 | |||||||||||||||
國家 | 中國共產黨 | ||||||||||||||
歷史 | |||||||||||||||
• 成立 | 1947年 | ||||||||||||||
• 廢除 | 1949年 | ||||||||||||||
|
歷史
1947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組成中共太岳前委(渡黃河南下後稱豫陝鄂前委),陳賡任書記、謝富治任副書記。領導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謝富治兵團南渡黃河,開闢豫陝鄂新區。
1947年11月8日,豫陝鄂前委在南召縣雲陽鎮南召店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在魯山成立豫陝鄂後方工作委員會(簡稱豫陝鄂後方工委)和豫陝鄂邊區行政公署、豫陝鄂軍區。韓鈞、裴孟飛擔任豫陝鄂後方工委書記和副書記,後方工委成員還有孫定國、宋烈、高芸生。「後委」受豫陝鄂前委領導,主管地方工作。
1947年11月19日在魯山縣西部的下湯鎮成立豫陝鄂邊區後方司令部、豫陝鄂邊區行政公署,高芸生任行署主任,楊少橋任副主任,韓鈞、孫定國分別擔任豫陝鄂後方司令部司令員和副司令員,裴孟飛任政委。下轄8個地委、8個專署和8個軍分區及51個縣級人民政權。11月23日,九縱27旅再克魯山縣城,豫陝鄂黨政軍領導機關先後進駐縣城。開辦《豫陝鄂日報》。[1]還有在黃河以南、隴海路沿線新開闢的「太岳第五地委、專署、軍分區」。
- 豫陝鄂第一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9月16日決定成立;9月在陝縣五原鎮成立。地委書記唐方雷(原太岳四地委副書記兼社會部長)、組織部長宋川/趙致平、宣傳部長趙群一,社會部副部長劉必。分區司令員殷義盛(原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副參謀長)/孫定國(1948年3月)/郭慶祥(1948年7月),副司令員江文英、尤繼賢(兼參謀長),副政委楊輝圖兼政治部主任(後任張怡春),副參謀長羅夢剛,衛生處長王遠成。專員石金河/劉紹南(1948年1月由豫西區委暨行署秘書處長調任),副專員楊辛克。下轄陝縣、靈寶縣、盧氏縣和閿鄉縣4個縣政府。轄第64團。1948年6月,豫陝鄂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陝南一專署,下轄盧氏縣、靈寶縣、閿鄉縣、欒川縣4個縣政府。1948年7月,陝南一專署更名為豫西七專署。分區先後組建了獨立一團、獨立二團。1948年12月1日,豫西軍區正式下達命令,原屬太岳五分區的五十團、五十一團、22旅64團隸屬於豫西七分區(即陝州分區前身),歸豫西七分區司令部指揮。1949年1月19日,上級決定將澠池、洛寧兩縣劃歸陝州地區管轄,並抽調400名幹部加強陝州地區工作。1949年2月,又更名為豫西三專署。下轄盧氏縣、靈寶縣、閿鄉縣、陝縣、欒川縣等5個縣政府。1949年3月,豫西三專署改稱陝州專員公署,5月隸屬河南省人民政府。轄下轄盧氏縣、閿鄉縣、靈寶縣、陝縣、澠池縣、洛寧縣和欒川縣等7個縣政府。5月前後,根據全國形勢發展需要,分區五十一團、六十四團相繼升級編入野戰軍(8月初,分區五十團也升級為野戰部隊)。洛南獨立團、洛北獨立團合併,以洛寧縣人民武裝為基礎,升級組成陝州軍分區獨立第九團。以澠池縣大隊為基礎,升級組建陝州軍分區獨立第八團。
- 豫陝鄂二(商洛)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9月16日決定成立;11月15日成立。王力任第2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孫光任軍分區司令員,石金河任第2專員公署副專員,薛興軍擔任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以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教導團的500餘名陝南籍幹部戰士編為陝南獨立團,以及原陝南工委領導的游擊隊為武裝。轄丹江以北的商洛地區。1947年10月,國民黨陝西省政府成立「西荊地區清剿總指揮部」。[2]1948年4月1日,上級從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第五十五師第一六三團抽調二個營,編為獨立四團,劃歸第二分區所轄,原陝南獨立團改番號為獨立五團,仍歸第二分區指揮。
- 豫陝鄂三(欒川)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10月1日成立,地委書記史向生/薛韜,專員鞏丕基,分區司令員李靜宜,下轄欒川、嵩縣、宜(陽)南、洛(寧)南、伊川、伊陽(今汝陽)等縣。二十五旅旅部及七十三團及南下地方幹部1000餘人於10月16日攻克盧氏縣欒川區。1948年6月改為豫西第三分區。
- 豫陝鄂四(鄖陽或稱鄂陝)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11月3日,太岳第12旅從盧氏五里川出發,,兵分三路快速西進鄂陝邊地區,右路軍以36團為主於11月10日攻占山陽;左路以34團為主向鄂西北前進12日奪取漫川關、上津鎮,以上津和漫川關為中心設立上關縣;中路由第35團部分部隊和旅直屬隊組成,向鎮安與山陽之間的米糧川前進。16日第34團解放鄖西城,17日第36團攻占鎮安縣城,19日第36團揮師東進,與旅直機關和第三十五團在米糧川會合。第12旅黨委原計劃以米糧川為中心建立根據地,但此地村小地少人煙稀,山高路險交通閉塞,部隊食宿困難,更不利於領導機關在這裡指揮作戰,距離四縱隊主力和協同作戰的第十七師較遠,但和胡宗南指揮的整編第65師駐地較近,旅黨委決心轉移根據地中心,在鄂陝邊紮根。11月24日由第12旅在鄖西縣土門鎮組建四地委、專署、軍分區。旅政委李耀兼地委書記,副書記祁果。轄丹江以南,設山陽、上關、鄖西、鎮安、山商、鄖陽6個縣,控制東西長150餘公里、南北長100餘公里的廣大區域,群眾30餘萬人。[3]11月30日旅直機關和第35團、36團等進入湖北省鄖西縣黃雲鋪地區,決定以鄖西、鄖縣和丹(江)南的山陽及商南趙川一帶為中心建立根據地。1948年6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成立中共陝南區委員會,四地委改稱中共陝南區第四地委,江震任書記,祁果、李力安先後任副書記,下轄9個縣委,在陝西境內的有商山、山陽、白河、鎮安、旬陽以及陝鄂邊界的上關6個縣委。1949年1月改稱兩鄖地委,書記先後為江震、楊銳,副書記為李力安,下轄湖北鄖西、鄖縣、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和陝西白河7個縣。1950年1月,中共兩鄖地委劃歸湖北省委領導。
- 豫陝鄂五(臨汝)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11月中旬成立。地委書記張衍(九縱政治部敵工部長),司令員黃以仁(二十七旅副旅長),副司令員牛子龍,專員劉梅。不久,改由25旅創建五分區,地委書記冷裕光(25旅政委)後來為宋川,司令員蔡愛卿(25旅旅長)後為謝育才,專員劉梅(太行四分區副專員)後為李慶偉,副專員李堯如(禹縣民主人士)。轄臨汝、寶豐、郟縣、禹縣、魯山、襄城等六縣。1948年2月,增加了地委副書記張健民與李慶偉。1948年5月改稱豫西第二分區。
- 豫陝鄂六(南陽)地委、專署、分區:1947年11月中旬成立於南召縣李青店、白土崗、二坪。由第13旅機關一部分人和第39團,組建軍分區;從第13旅第37團、第38團各抽調部分幹部、戰士與旅教導隊合組地方工作隊。轄南召、南陽北、鎮平、內鄉、淅川、鄧縣、西峽、沙南、白河等8縣。專員郭思敬。司令員黎錫福(第13旅副旅長),政委李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在毛家寨、周家寨、大榆樹等地進行戰鬥五十多次,消滅了二十餘股地方武裝四千多人,收繳各種槍枝五千餘支,幫助建立了六個縣人民政府,組建了南召、鎮平、內鄉、南陽四個獨立團及縣區幾千武裝。淮海戰役結束,以原第13旅第39團為基礎,加上新建立的獨立團,再加上第3分區之第164團,分別編為第115團,第116團和第117團,組建了第13軍第39師。師長黎錫福。
- 豫陝鄂第七地委、專署、軍分區:第十一旅政委胡榮貴率三十三團負責組建。1947年11月中旬成立方城縣獨樹鎮。泌(陽)北、西遂、方城、葉縣、舞陽、魯山南、西平、南陽東、郾城等。專員王曉舟。副司令員殷義盛。1948年6月改稱豫西二分區。
- 豫陝鄂第八地委、專署、軍分區:1948年5月成立於登封縣大金店。轄登封、鞏縣、滎(陽)汜(水)、密縣等。專員徐林漢。1948年6月改稱豫西四分區。張顯揚任司令員,李福祥任政委。
1948年2月8日,毛澤東致電晉冀魯豫中央局徵求成立豫陝鄂分局意見(擬任宋任窮為書記)。2月,宋任窮帶大批幹部渡黃河南下到豫西,在豫西率部休整的劉鄧告訴宋任窮中原局已經向中央報告,暫不成立豫陝鄂分局,宋任窮帶的南下幹部交中原局安排工作。
1948年3月,從山西太岳區調來大批幹部,充實到了縣委和縣政府的機構之中。
1948年5月在豫西寶豐縣成立新的中原局。1948年5月26日,轄9個地委、專署和軍分區、54個縣級民主政權的豫陝鄂邊區一分為二:[4]
- 豫西區黨委、豫西行署和豫西軍區:在魯山縣建立。轄第3、第5、第6、第7、第8、第9專署與魯山市。司令員韓鈞(因病未到職)/李成芳(代司令員),張璽兼任政治委員,文建武、孔從周任副司令員,劉傑、裴孟飛、雷榮天(兼政治部主任)任副政治委員。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張璽,第二書記劉傑,副書記裴孟飛兼社會部部長,副書記戴季英兼宣傳部部長,趙文甫任組織部部長。李一清任豫西行署主任,高芸生任副主任,孫竹庭任秘書長。1949年2月20日豫西區黨委奉命撤銷,成立河南省委;區黨委機關幹部為河南省委的基礎,「原班不動,堅守崗位」,遷往開封。
- 豫西一分區:1948年5月太岳五地委、五專署、五軍分區改為豫西一地委、一專署、一分區。1949年2月改為洛陽地委、專屬、軍分區。1949年冬遷至洛陽。
- 陝南區黨委、陝南行署和陝南軍區:1948年6月7日在鄖縣建立。下轄轄第1、第2、第4軍分區和第12旅、第17師。司令員劉金軒,政治委員汪鋒,副司令員陳先瑞,副政委李耀。1949年3月張邦英任第一書記、第一政委。行政公署主任時逸之。
- 第二分區:為使丹南、丹北根據地聯成一片,1948年8月1日第2分區黨政軍機關決定率部由西峽縣西坪鎮出發,南渡丹江,進駐商南縣趙川鎮,背靠兩鄖(即第四分區),向西向北發展,建立以趙川為中心的鞏固根據地。當時地委、軍分區機關設在趙川炮樓,專署機關設在花門樓。到1949年初,隨著流嶺根據地的建成,在趙川鎮的西北部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給分區指揮機關造成了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也標誌著以趙川為中心區域的2分區鞏固根據地已經形成。1949年1月,根據中原局「今後地委一律以地命命名」的決定,陝南區黨委通知第二地委改為中共商洛地委,專署、軍分區也隨之更名。1949年3月26日商洛地委、商洛軍分區決定組織西進戰役,集中分區所有部隊分3路從趙川出發,圍殲竹林關、龍駒寨、夜村等據點之敵,以掃清商縣、洛南兩縣城外圍障礙。1949年5月,商洛地委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趙川建立了商縣縣委和商縣人民政府。7月12日商縣縣城解放後,13日商洛地委、商洛專署、軍分區及商縣縣委、縣政府機關進駐縣城辦公,使商縣城變為人民政權和解放商洛全境的指揮中心。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