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丹青(1953年8月11日—),祖籍廣東省台山縣三合鎮良村[1],生於上海,美籍華人油畫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師從詹建俊、靳尚誼。從事油畫、壁畫的創作,業餘也發表文藝評論與隨筆。1980年代移居美國。1989年[1],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轉持中華民國護照,後持有台胞證[2]。現為美國公民。[3]
生平
陳丹青的祖父陳砥中和祖母林秀皆是廣東省台山縣人。祖父陳砥中為黃埔軍校第七期,後成為中華民國國軍高級軍官。1950年海南島戰役,解放軍攻占海南島。同年,陳砥中從海南島轉香港抵達台灣。祖母林秀、父親陳兆熾仍留居中國大陸[1]。
1953年,陳丹青出生於上海。「丹青」來自於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故其弟名「丹心」[1]。陳丹青在中學美術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油畫,並受到藝術大師顏文梁的影響[4],同時與陳逸飛、夏葆元等青年畫家結識。
1970年到農村插隊,先在贛南,後在陳逸飛的幫助下,到南京郊區落戶。在此期間,他完成了《給毛主席寫信》(表現知識青年立志扎根農村),《淚水灑滿豐收田》,以及表現第二次國共內戰的若干油畫作品和連環畫作品,在「美術圈」內廣為人知,他的速寫當時已成為同行和後學者模仿的範本。
1978年恢復高考時,以同等學歷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錄取,1980年畢業留校,任教於油畫系。同年,畢業作品《西藏組畫》比他以前的作品在全國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被認為是衝擊文革教條化創作模式的代表作品。日後,《西藏組畫》被視為他的成名作[5]。
1982年,陳丹青移居美國紐約,為職業畫家。1989年,陳丹青抵達台灣,探訪祖父陳砥中[1]。他為進入台灣探親,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換為中華民國護照,獲得完整的中華民國國民身份。日後,他進入中國大陸持台胞證[2]。
2000年回到中國,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10月,由於不滿招生制度,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辭職,[6]至2007年研究室六位學生畢業後正式離職。
2006-2008年,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演組策劃[7]。
進入2010年代,他已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典型,視為「民國范兒」的代表。2011年時,微博上有名為陳丹青的帳號稱「要退出中國國籍,不再關心這個國家,不上網,不用手機電腦等一切電子產品,不再踏上這片土地」。引發網絡輿論關注。陳丹青表示,此微博帳號非他本人[8][5]。同年12月,先師木心逝世,後幫忙籌建木心美術館並擔任館長。
作品
陳丹青曾在台北(1995年)、香港(1998年)和北京、武漢、瀋陽、廣州、南京、上海等地(2000年)舉辦個人畫展。
此外,他曾發表有文集《紐約瑣記》(2000年)、《陳丹青音樂筆記》(2002年)、《多餘的素材》(2003年)、《退步集》(2004年)、《退步集續編》(2007年)、《荒廢集》(2009年)、《溫故》(時間不詳[5])、《笑談大先生》(2011年[5]),其中對教育和城市問題也發表許多見解。
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策劃設計活動,[9]並有散文寫在張藝謀設計團隊中的感觸。[10]
曾參加鳳凰衛視、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的節目錄製。因剪輯關係,被誤以為參加多期節目[5]。2015年,錄製視頻節目《局部》。
歷年畫展
- 個展
- 1995 陳丹青,國立國父紀念館,台北
- 1998 陳丹青,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香港
- 2000 陳丹青1968-1999素描油畫展,北京、武漢、瀋陽、廣州、南京、上海
- 群展
- 1977 全國美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 1980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北京
- 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展,巴黎春季沙龍,巴黎
- 1998 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哥根漢姆博物館,美國紐約
- 2001 二十世紀新古典主義回顧展,伍斯登現代美術館,比利時
- 2002 中國與德國當代藝術對話展,杜依斯堡現代美術館,德國杜依斯堡;最初的形象Ⅱ·當代紙上作品展, 藝博畫廊,上海
- 2003 藝術與戰爭,格拉茲美術館,奧地利格拉茲
- 2004 感覺記憶,藝博畫廊,上海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