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法語:[a.ʁis.tid bʁi.jɑ̃];1862年3月28日—1932年3月7日),法國政治家。1901年擔任法國社會黨總書記。1902~1932年為眾議員。1909~1929年當過十一次法國總理,1906~1932年擔任內閣職務26次。他為國際合作、國際聯盟和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使他在1926年與斯特來斯曼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27年,白里安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和美國國務卿凱洛格一起發起訂立巴黎非戰公約,又被稱為「白里安-凱洛格公約」。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Aristide Briand | |
---|---|
第33任法國總理 | |
任期 1929年7月29日—1929年11月2日 | |
前任 | 雷蒙·普恩加萊 |
繼任 | 安德烈·塔爾迪厄 |
任期 1925年11月28日—1926年7月20日 | |
前任 | 保羅·潘勒韋 |
繼任 | 愛德華·赫里歐 |
任期 1921年1月16日—1922年1月15日 | |
前任 | 喬治·萊格 |
繼任 | 雷蒙·普恩加萊 |
任期 1915年10月29日—1917年3月20日 | |
前任 | 勒內·維維亞尼 |
繼任 | 亞歷山大·里博 |
任期 1913年1月21日—1913年3月22日 | |
前任 | 雷蒙·普恩加萊 |
繼任 | 路易·巴爾都 |
任期 1909年7月24日—1911年3月2日 | |
前任 | 喬治·克列孟梭 |
繼任 | 恩斯特·莫尼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62年3月22日 法國南特 |
逝世 | 1932年3月7日 法國巴黎 | (69歲)
政黨 | SFIO PRS (Republican-Socialist Party) |
獲獎 | 諾貝爾和平獎(1926年) |
白里安出生於大西洋盧瓦爾省南特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就讀於南特的公立中學,1877年在學校里和儒勒·凡爾納結識,並成為好友。[1]他在大學學法律時即參加左派活動,為無政府主義報刊《人民報》(Le Peuple)、《路燈報》(Lanterne)和《小共和國報》撰寫文章,並負責主編《路燈報》一段時間。1904年與讓·饒勒斯一起創辦《人道報》。
1889年、1893年和1898年白里安三次競選眾議員失敗。1901年擔任法國社會黨總書記。1902年作為盧瓦爾省代表當選眾議員,此後連任議員直至逝世。
1905年白里安在起草政教分離法的委員會中發表題為《政教分離》的報告書,由於這一成就,1906年3月被任命為公共教育和文化部長。在喬治·克列孟梭的第一屆內閣(1906—1909)中擔任教育部長,1909年7月—1910年11月任總理。1915年10月勒內·維維亞尼內閣倒台後再任總理,兼掌外交。1916年12月他組建他的第6屆內閣,但由於巴爾幹戰役失敗,被迫辭職(1917年3月)。其後3年內很少參與公共事務,但為國際聯盟及其集體安全概念辯護。
1921年1月白里安復任總理,又因外交失敗而於1922年1月12日辭職。1925年4月在保羅·潘勒韋政府中任外交部長,此後14屆政府他連續擔任此職,其中4屆任總理。在此期間,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簽訂《洛迦諾條約》(1925年)和《凱洛格—白里安公約》(1928年8月27日)。1930年12月他公開主張成立歐洲聯邦,這在當時是頗為大膽的舉動。在競選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失敗後,最終於1932年1月退休,兩個月後逝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