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閱讀教育,指培養閱讀能力與興趣的教育。由於閱讀是學習、傳承與開創人類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培養競爭力的利器,因此閱讀教育也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議題。
以廣泛閱讀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
在英語的閱讀教育中,有兩種常被提起的教學法,第一種常被稱作全語言教育,另一種是字母拼讀法。這兩種教育法的爭議,往往被研究的學者稱為the great debate,因為這個爭議從有閱讀教育以來就一直爭執不斷。近來,有些學者提出折衷式的教學方法,目的在融合兩者。
閱讀能力是指具備理解、運用、省思文本,並從中學習以實現個人目標、增進知識並發揮潛能,參與未來社會的能力。(IALS、PISA、PIRLS)。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影響敘事表現(錡寶香,2003[1])及數學解題表現(陳冠廷、孟瑛如、陳虹君、楊佩蓁,2013[2])。也就是說,閱讀為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重要能力,其涉及複雜的認知歷程,包含工作記憶能力、文字符號解碼能力、推理能力等認知能力的運作(高台茜、康以諾、陳玉葉,2015[3])。閱讀有字詞認讀(word recognize)與意義理解(comprehension)兩部分(李俊仁、柯華葳,2007[4];Dreyer & Katz, 1992[5]; Hoover & Gough, 1990[6]),且認讀又是一個基本的項目,而與認讀相關的包括識字量、識字正確性與流暢性。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0[7]、2011[8]及2013[9]的研究,年齡與性別為影響閱讀能力的重要背景因素,年齡(年級)越高,閱讀表現能力越好,而女性又優於男性。
教育部2008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績優學校團體及個人評選實施要點,辦理評選「閱讀磐石學校及閱讀推手」(教育部,2008[10])。自2008年以來,國內已有多所學校獲頒推動閱讀績優的磐石學校(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11])。
PISA方式的命題,大量開放性的問答,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提出合乎邏輯的解答。涵蓋了九成世界重要經濟體, PISA評比已是全球教改的重要指標。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PISA在評量數學和科學素養時,將學生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強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辨識、實作/解釋、運用數學或科學現象或證據的能力。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根據台灣PISA中心的研究,二00九年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表現平均,程度中等。儘管略高於OECD的總平均,但「拔尖」人數(高分群屬於水準五、六級),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香港的一半;而未達水準二、屬於補救教學對象的「低分群」人數則三倍於上海、兩倍於香港。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台灣少年在數學和科學的表現也類似。PISA的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的結果,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