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劉興率第46師參加淞滬抗戰。1937年9月13日,劉興任第十五軍團軍團長兼第二十七軍軍長,指揮第102師柏輝章(黔軍第2師改編)、第103師何知重(黔軍)、第53師(第十六軍李韞珩部,湘軍)、第23師李必蕃(湘軍)4個師。1937年10月,據參謀本部制定的《江防計劃綱領》草案,劉興兼任江防司令部總司令,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直接指揮,統率長江地區的陸海軍與各要塞,轄陸軍第十六、第四十三、第七十三、第八軍等部隊。[2]1937年10月22日,劉興被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7年11月20日,劉興調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五軍團軍團長兼江防司令部總司令,負責南京以下長江江防,實際轄:
- 第102師柏輝章
- 第103師何知重
- 第53師周啟鐸
- 第111師常恩多
- 第112師霍守義
- 海軍司令部艦隊殘部
- 江防軍司令部
- 江陰要塞司令部
- 鎮江要塞司令部
- 江蘇保安第二團
- 炮兵第八團1個營
- 炮兵第十團1個營
- 以4個軍的兵力,組成以市郊湯山、棲霞、淳化、板橋等地為重點的外廓陣地;
- 以3個師1個教導隊的兵力,組成以幕府山、烏龍山、紫金山、雨花台及環繞全城的城牆為依託的腹廓陣地;
- 以憲兵團和警察總隊在城內維持秩序,並就地防守,決心與日軍血戰。
11月25日,日軍以八個師團分三路進攻南京。劉興指揮守軍依託南京古城,與日軍激戰。1937年11月26日,江陰要塞保衛戰打響。當日,日本「上海派遣軍」為了為下一步進攻南京做準備,命令第13師團及集成騎兵隊攻占江陰要塞。江陰要塞中國守軍有第103師、第112師、要塞所屬步兵2個及江防海軍艦艇等,要塞擁有61門左右,其中包括有新增設的德國88毫米高射炮及150毫米加農炮,統歸江防軍總司令劉興指揮。11月29日,日軍第13師團及集成騎兵隊主力在海軍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向江陰要塞發起猛烈進攻。中國守軍(第103師、第112師、要塞守備隊等)在江防軍總司令劉興指揮下頑強抗擊,陣地多次失而復得,戰鬥中擊沉日艦1艘、擊傷兩艘,並擊落日機一架。1937年12月11日晚,唐生智接到蔣介石兩次撤退命令,12日晚,劉興護衛唐生智撤出南京。
南京撤退後,1937年12月軍事委員會在武昌擬定了抗戰《第三期作戰計劃》中規定:「湖口以西、武漢以東支各要塞,應力量增強,並統一指揮,以江防總司令統兵守備之,並加封鎖。」在湖北武昌重組了江防軍總司令部。1938年4月免去劉興的第二十七軍軍長職務,以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的第三十七軍、第三十九軍各一部合編重組第二十七軍,軍長桂永清,隸屬第一戰區。[3]為統一江防海軍和要塞的指揮,1938年6月中旬末,軍事委員會重組了江防軍總司令部,歸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指揮,此時江防軍兵力達14個師之多:
- 總司令劉興
- 副總司令曾以鼎(海軍第二艦隊司令)
- 江防要塞守備司令部:謝剛哲(海軍第三艦隊副司令),轄黃(州)一台、黃二台、黃三台、要塞守備第一營、第二營,配屬炮兵45團第1、第5連各1個排,江陰要塞守備第一縱隊(第二大隊陸戰支隊、第三大隊第六中隊)、海軍各艦艇,田壁黃鄂阻塞工程之敷雷部隊等增裝7.5厘米至12厘米海炮10門
- 馬當區要塞指揮部:指揮官李韞珩(第十六軍軍長)。馬當要塞是國民政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的要塞,沿江依次修有三級鎖江炮台,號稱「牢不可破」的馬當要塞區。
- 第十六軍第53師周啟鐸
- 第167師1個旅
- 馬當要塞司令王錫燾,轄要塞炮兵第1、第2、第3分台,要塞守備第1、第2營,江陰要塞守備第一總隊陸戰支隊、炮兵第8團第1連,炮兵第42團第5營第16連,炮兵第41團第3營第10連。為阻攔日本侵略軍西進的產物,由德國軍事顧問設計,建成一條攔河壩式的阻塞線,並在兩岸山峰險要處設有炮台、碉堡等,水面布置3道水雷防線,共設人工暗礁35處,沉船49艘,長江航道阻塞線布水雷1765枚,同時配置重兵防守,耗資無數,堅固異常。守備第二總隊鮑長義。 下轄
- 馬一台(馬當):增裝12厘米(4英寸8分)海炮8門
- 娘娘廟西端三門(第一分台)
- 太子廟北端三門(第二分台)
- 牛山兩門(第三分台)
- 馬二台(湖口)增裝10.5厘米(4英寸)海炮6門:
- 拓機東端三門(第四分台)
- 拓機西端高地兩門(第五分台)
- 馬一台(馬當):增裝12厘米(4英寸8分)海炮8門
- 湖口守備區要塞指揮部:指揮官薛蔚英(第167師師長,黃埔一期)
- 第167師(欠1個旅)
- 湖口要塞守備總隊:湖口第一、二、三分台守備營,2個炮兵教導分隊,陸戰隊山炮連、炮兵42團第2營第7連1個排
- 九江要塞守備區:指揮官郭汝棟(第四十三軍軍長)
- 第四十三軍第26師師長郭汝棟兼
- 九江警備司令陳雷
- 江西保安第3團
- 江西保安第11團
- 田家鎮要塞守備區:指揮官王東原(第七十三軍軍長)
- 第一艦隊
- 第二艦隊
- 7個師
劉興指揮了馬當要塞守衛戰。1938年6月22日日本陸軍波田支隊與日本海軍第十一戰隊開始進攻。嘗試2天後放棄江上進攻計劃,6月24日以波田支隊在茅林洲登陸,沿長江南岸迂迴馬當。沿岸的守軍排以上軍官絕大部分都去參加要塞區司令李韞珩舉行的軍政訓練班的結業典禮,典禮之後還有聚餐,結果沿岸第53師防守的黃山、香山、香口陣地當日均被攻占,日軍隨即猛攻海軍第二總隊幾百人守備的長山陣地。要塞守軍只有在奮起抵抗的同時緊急向上峰求援。要塞一時間聯繫不上李韞珩,最後越級一直到了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嚴令李韞珩立刻派援軍,李遂令第167師師長薛蔚英率部增援馬當要塞。由於馬湖要塞區2天即告陷落,田家鎮守軍第七十三軍調湖口地區守備,田家鎮要塞重新劃分為南北地區,分別由第五十四軍與第二軍守備。九江守備區第四十三軍調湖口,張發奎第二兵團接防九江。6月25日,接防湖口的第77師先頭部隊第462團聽說香山已經失守,擔心湖口要塞區遭到日軍襲擊,便派出1個營的兵力,趕到彭澤西面的楊家山設防。6月26日,第53師原本奉命過江增援長江北岸的第159旅也有部分兵力撤回到了南岸,退到了彭澤縣城。湖口要塞已經面對日軍的直接威脅。第34軍團軍團長王東原命令第77師從湖口前出流泗以東地區,阻擊日軍;在彭澤前線反擊日軍的第16師同時撤退到流泗以西的湖口防禦要點,龍潭山陣地布防。第34軍團的部署得到了一線最高指揮官羅卓英將軍的批准。與此同時,羅卓英還下令已經抵達湖口地區的第四十三軍接替第77師,擔任湖口要塞區的防禦任務,將第16師和正往前線趕來的第11師配屬給第34軍團,第16師原來的阻擊任務交由第60師第180旅負責。第34軍團的任務是迅速肅清彭澤地區的日軍,然後向馬當要塞反擊。7月1日前後,第四十九軍(第105師和第60師)在香口附近圍攻日軍波田支隊一部;第十六軍(第53師和第167師)在馬當要塞附近與日軍對峙;第16和第77師在彭澤以西阻擊日軍的進攻;第11師與第180旅仍在彭澤附近。
此戰後,李韞珩被撤銷第十六軍軍長職務;第167師師長、黃埔一期的薛蔚英被軍法審判於1938年8月15日在武漢槍決。[4] 第167師副師長劉夷(黃埔一期,國軍上將劉峙之侄)被軍法逮捕,判處有期徒刑,保釋出獄後,投奔汪偽當局。1938年9月,劉興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點驗委員會副主任。
1939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宜昌組建了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約10萬人,歸李宗仁第五戰區指揮:
- 總司令郭懺(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升任)
- 副司令蕭之楚、曾以鼎(海軍)
- 參謀長楊業孔
- 第二十六軍(蕭之楚)
- 第七十五軍(周碞)
- 第6師師長 張珙
- 第13師師長 方靖
- 預備第4師師長 傅正模
- 第九十四軍(郭懺兼、1940年1月李及蘭)
- 第二軍軍長 李延年
- 第八軍軍長 鄭洞國
- 第5師師長 劉采廷
- 獨立第128師(王勁哉)
- 第7游擊縱隊司令 金亦吾
- 鄂中游擊縱隊(曹勖)
- 宜萬要塞司令劉翼峰
- 渝萬要塞司令李端浩
- 漂雷隊
- 煙幕隊
- 游動炮兵
- 江防要塞司令(海軍第二艦隊殘部) 曾以鼎
1940年5月中旬,日軍在鄂西展開攻勢,即「棗宜會戰」,首先在白河以南圍殲漢水北岸之國軍;然後在漢水以南突破第二十六軍防線,直抵宜昌城下。宜昌守軍第十八軍準備不足,退出宜昌。江防總司令郭懺指揮第二軍、第十八軍一度攻入宜昌,但最終還是退走。宜昌失陷後,日軍在距離重慶僅500km處建立航空基地,猛烈轟炸重慶。[5]蔣介石嚴令反攻收復宜昌。1940年6月12日總司令郭懺因宜昌失地有責,被軍法判刑。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繼任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蕭之楚為副總司令,下轄第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三軍。為了防止日軍從長江三峽及鄂西地區進入四川,蔣介石緊急下令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為司令長官重建第六戰區,其防區為湘西、鄂西南,北接第五戰區,南鄰第九戰區,重點在沿江方面,長官部設在恩施。蔣介石指出:「倭寇已緊逼陪都大門,我們已沒有了任何退路,新建立之第六戰區,負責拱衛重慶門戶,這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關係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因此,第六戰區比其他戰區的責任更為重大,比其他戰區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我們的任務和口號是,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蔣介石給陳誠的命令是「確保重慶中央陪都安全,阻敵西犯,相機收復失地」。江防總司令部兵力駐防長江兩岸,重兵於江南的巴東、宜昌、長陽、宜都、枝江、松滋、公安等地。
1941年秋,為配合第九戰區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江防總司令部從1941年9月28日至10月11日發動反攻宜昌作戰:
- 李及蘭的第九十一軍進攻宜昌西岸山地的第58聯隊
- 李延年的第二軍攻擊南津關以西山地的第104聯隊
- 宋肯堂的第三十二軍向北突破第104聯隊的防守,從豐寶山場、和洋灣推進至宜昌城的東郊東山寺一線,對宜昌城內之敵進行直接攻擊。
- 第十八軍77師在枝江、董市以北的山區,進攻鴉鵲嶺的敵人。
各部隊按計劃,對宜昌對岸、南津關以東(宜昌以北)的日軍攻擊,分割了第104聯隊、第65聯隊的線式山地防禦。宋肯堂的第三十二軍的3個師根據事先偵察的情況,突破了豐寶山場、和洋灣、茶店子日軍兩個聯隊的接合部,9月30日進入到宜昌以東的山區,10月6日到達宜昌以東距城邊約3公里的陳家灣、東山寺、閔家崗、胡家大坡這一線地區。第六戰區在宜昌外圍的部隊八宜昌通向各地的公路全部破壞,有力地阻止了沙市、荊州的第39師團向宜昌增援。10月10日的夜雨中,國軍開始撤離戰場。第六戰區反攻宜昌的戰役功敗垂成,以傷亡21000餘人代價,消滅日軍第13師團6800餘人。 1942年改稱長江上游江防軍,駐三斗坪:
- 總司令吳奇偉
- 副司令:曾以鼎 蕭之楚 李延年、李及蘭、池峰城
- 參謀長 洪懋祥(後曹登)
- 第三十二軍軍長 宋肯堂
- 第5師師長 劉雲翰
- 第139師師長 孫定超
- 第141師師長 林作禎
- 第十八軍軍長兼巴宜要塞司令 彭善(後方天 羅廣文)
- 第11師師長 胡璉
- 第18師師長 覃道善
- 暫編第34師師長 彭鞏英(後吳嘯亞)
- 巴宜要塞指揮官 滕雲
- 獨立工兵第36營營長李鳳標
- 第三十軍軍長 池峰城
- 第27師師長 許天耀
- 第30師師長 王震
- 第31師師長 乜子彬
- 第九十四軍軍長 牟庭芳
- 第八十六軍軍長方日英(後朱鼎卿)
- 第13師師長 曹舍輪
- 第67師師長 羅賢達
- 巴萬要塞指揮官兼奉節警備司令 韓棟材
- 海軍第2艦隊司令 曾以鼎
- 重迫擊炮第4團團長 周鍾懿
- 要塞工兵團團長 胡光森
- 石工大隊大隊長 叢樹聲
- 炮兵第42團第2營營長 楊秉義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