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欽瓦特橋(阿維斯陀語:Cinvatô Peretûm)意譯裁判之橋、審判之橋或束狀橋[1],或報答者之橋[2] ,是瑣羅亞斯德教中將生界與死界分離的篩選之橋[3]。在某些中文文獻中又譯「離渡之橋[4]」或「天橋[5]」。在人死後,靈魂必須通過這座由兩隻四眼犬守衛的橋。與其相似的是在印度教神話中,地獄之主閻摩與他的兩隻四眼犬守衛著地獄之門。
橋的外觀取決於審判者的天則。《班達希申》中有這樣的記載,當被鑑定為邪惡的靈魂後,橋就會變窄,惡魔維薩利什(Vizaresh)現身[6]並將邪惡的靈魂拖入謊言之屋(druj-demana),一處類似地獄的,永遠充滿著懲罰和痛苦的場所。[7] 如果被鑑定為善良的靈魂,則橋會變得足夠寬,代表天啟的聖靈達埃娜將會現身並引導善良的靈魂進入樂曲之屋。成功過橋的靈魂將團結在主神阿胡拉·馬茲達之下。通常,欽瓦特橋被認為如同彩虹或銀河系一樣,正如科內利斯·蒂勒教授《宗教史》中所描述。[8]然而,其他學者,如查爾斯·弗朗西斯·基爾里和費迪南德·尤斯梯並不認同這種解釋,他們所引用對欽瓦特橋的描述是直線向上的而非曲線。[9][10]
代表服從的斯勞莎、代表誓約的密特拉和代表正義的拉什努被認為是欽瓦特橋的三位守護神。[9][10]在西方文獻中,Chinvat有諸如Chinwad、Cinvat、Chinvar或Chinavat等不同的寫法。[11]欽瓦特橋的概念也與伊斯蘭教中的綏拉特橋相似。
在經書《阿維斯塔》第二卷《亞斯納》的第46章第10節提及了欽瓦特橋:
|
在第四卷《萬迪達德》中也有對欽瓦特橋的描述。因無正式的中文譯文,此處不再贅述。
季米特里斯·利亞科斯《失落之痛》(Poena Damni)三部曲之二《與橋上的人一起》中提到了欽瓦特橋。在書中,橋梁作為臨時演出的一部分,也作為一種敘事元素,連接著活人的世界和死者的世界。[13]
美國詩人查爾斯·奧爾森在他的史詩作品《馬克西姆斯詩篇》(The Maximus Poems)中引述了欽瓦特橋。
在中世紀早期粟特葬具中的橋梁形象已確定為欽瓦特橋。其中最著名的是在西安發掘的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石堂(石槨)東壁的欽瓦特橋。[14][15][16]另外一個殘片出現在美秀美術館的粟特葬具中。[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