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鈉層是指地球大氣中間層中,含有一些非電離化的游離鈉原子的氣層。這個氣層的海拔一般在80–105千米 (50–65 英里)左右,厚度約為5千米(3.1英里)。低於鈉層的大氣中所含的鈉一般以化合物如氧化鈉形態存在,而高於鈉層的大氣中的鈉原子一般處於電離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7月1日) |
鈉層的鈉原子柱密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其平均柱密度約為40億鈉原子/平方厘米。[1]
在鈉層中的鈉原子通常處於激發態並釋放少量波長為589納米的電磁波,該波段在光譜中處於黃色區域,其譜線一般稱作「鈉D譜線」。該電磁波輻射形成了大氣夜輝發光現象。
天文學家發現鈉層可以在某些條件下用作在上層大氣層產生人工雷射導引星。地面光學望遠鏡以該引導星為依據使用調適光學技術來修正大氣擾動,從而使地面光學望遠鏡性能接近其理論極限。
鈉層由美國天文學家維斯托·斯里弗在1929年首次發現,在1939年英國-美國地理學家西德尼·查普曼提出循環反應理論來解釋了大氣夜輝現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