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稅(英語:Seigniorage),亦稱貨幣稅,指發行貨幣的組織或國家的政府,享有貨幣發行面值減去發行成本後,換取實際經濟資源的利益,從中攫取發行貨幣所產生的特定收益。這部分由貨幣發行主體壟斷性地享受「通用貨幣面價值超出生產成本」的收益,就被定義為鑄幣稅。
例如,2002年時臺灣印製一張新版新台幣2000元紙鈔,成本只須5元,那麼,剩下的1995元購買力,就由發行新臺幣的臺灣政府獨享,稱為鑄幣稅。
經濟學家將鑄幣稅視為通貨膨脹稅的一種形式,會將資源返還給貨幣發行者[1]。發行新貨幣,而不是收取用現有貨幣支付的稅收,被認為是對現有貨幣持有者的稅收。因為貨幣的購買力減少,貨幣供應的膨脹將導致物價普遍上漲。
嚴重依賴鑄幣稅和部分準備金收入的銀行或政府可能會發現這適得其反[2]。對通貨膨脹的理性預期會考慮到銀行的鑄幣稅策略,而通貨膨脹預期會維持高通脹。大多數國家政府不會經由鑄幣稅和信貸獲取收入,而是主要以正式徵稅等手段增加財政收入。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