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米是一種從被鎘金屬所污染的稻田,種植出的稻米產生的。鎘使用於塗料、塑膠、電池裡面的穩定劑,然而有些不肖工廠製作完排出來的水沒有好好處理,直接排入灌溉水道、池塘、湖泊,使灌溉農地用的水被稻米吸收,就出現鎘米了。日本曾經發生過因為鎘中毒所發生的痛痛病,所以當臺灣發生鎘米事件的時候,曾經被社會相當的重視。
鎘的半衰期長達7-30年,所以多年前臺灣疑似發生鎘米事件的時候,疑似種植出鎘米的農地,也被依法強制休耕,直到土壤監測在安全標準以內,才同意地主復耕。
發生過的事件
1950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是世界上最早的鎘中毒事件,鎘由山區裏的礦場排放到河裏,造成沿岸居民的鎘中毒。當地居民深受鎘的傷害,日本富山曾於1968年因為鎘米的出現而造成了痛痛病,指關節變形、全身疼痛不能入睡,鎘的後遺症,糾纏他們一輩子。[1]
1982年,臺灣第一起發生在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今桃園市觀音區大潭裡)的鎘米事件,當時查出污染源高銀化工疑似為生產含鎘和鉛的安定劑,排放的工廠廢水含鎘,造成農地遭受污染而種出鎘米。[2]
高銀化工造成鎘米事件只是序幕,緊接著彰化縣、台中縣、雲林縣、桃園縣都陸陸續續傳出鎘米,鎘污染成為台灣農地難以撫平的創傷,大地變色。台灣農地污染面積就高達446公頃,彰化縣就有261公頃,居全台之冠。主要原因是在50~60年代,家庭即工廠,小型工廠零星散佈在彰化農地間。高污染的工廠,包括電鍍、金屬表面處理業,廢水就近排進灌溉渠道,灌溉與排水系統不分流的情況下,彰化縣東西二圳灌溉區內的1000多公頃農地,長年累積下來,嚴重受到汙染,因而不斷爆發鎘米事件。
農地一旦遭到鎘汙染,就只能長期休耕。 要去除土壤中的鎘,並不容易。只能利用種植某些對於重金屬吸收力強的植物,如馬櫻丹、鵝掌蘗、馬齒莧、孔雀草等,慢慢將鎘移除。因此雖然鎘米是個老問題,但要求徹底解決,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2004年,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藥物毒物試驗所檢測16個地區共241筆稻米樣品重金屬含量,結果發現共計11筆、4.94公頃農田生產的稻米含鎘量超過食米重金屬限量標準,銷燬污染稻穀近3萬公斤。[3]
2013年2月,廣州南方日報披露「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同年5月,廣東發現大量湖南產的含鎘大米,此事引當時曾引發發全社會關注。有關調查表明,在華東等6個地區的縣級以上市場中,隨機採購的大米樣品10%左右鎘超標[4]。
2015年,江西九江港口鎮丁家山村的糧販黃龍淼賣給當地糧油公司的大米,被檢測出鎘含量超標,當時結果只是糧油公司被罰款。而2017年, 由環保志願者牽頭在港口鎮的兩個村莊裡分別取了稻穀樣本送檢,均顯示鎘含量超標,事後當局封存了相信受到污染的大米[5]。
健康影響
鎘是從消化和呼吸道進入之後跟蛋白質和低分子量金屬結合,之後停留於腎臟還有肝臟。由尿液排出,每次排尿含的鎘約 0.5μg/L,腎因長期存在濃度高的鎘中,導致腎功能失調。
相關疾病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