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星16號(俄語:“Венера-16”,英語:Venera 16,意為「金星16號」)是前蘇聯發射到金星的太空飛行器。該無人軌道飛行器將使用高解析度成像系統繪製金星表面的地圖。這艘太空飛行器與金星15號完全相同,都為早期金星計劃探測器的升級型。1985年6月13日接收到了該飛船的最後一次數據,當時它對地球發往維加1號飛船的信號作出了回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月2日) |
任務類型 | 金星軌道器 |
---|---|
運營方 | 蘇聯科學院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1983-054A |
衛星目錄序號 | 14107 |
任務時長 | 整體壽命: 1年1個月 金星期間: 9個月 |
太空飛行器屬性 | |
太空飛行器類型 | 4V-2 |
製造方 | 拉沃奇金設計局 |
發射質量 | 5,300公斤(11,700英磅) |
乾質量 | 4,000公斤(8,800英磅)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1983年6月7日世界時2點32分 |
運載火箭 | 質子K型/D-1 |
發射場 | 拜科努爾 200/40 |
任務結束 | |
最後通訊 | 1985年6月13日[1]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金星 |
半長軸 | 45,632.0公里(28,354.4英里) |
近金星點 | 7,081公里(4,400英里) |
遠金星點 | 72,079公里(44,788英里) |
傾角 | 92.5 度 |
週期 | 24 小時 |
金星軌道器 | |
入軌 | 1983年10月 11日 |
軌道 | 243 |
金星16號於1983年6月7日世界時2點32分發射升空,並於1983年10月11日抵達金星軌道。太空飛行器處於近極軌道,近拱點距北緯62°處小於1000公里,遠拱點~65000公里,軌道傾角~90°,軌道周期~24小時。 在為期8個月的測繪作業中,它與金星15號一起對北極至北緯約30°(即約25%的金星表面)的區域進行了成像。
「金星16號」和金星15號飛船完全相同的,都是對金星9號和金星14號探測器軌道器作部分改進而來。每艘太空飛行器由一個5米(16英尺)長的圓筒和一端安裝了直徑0.6米(2.0英尺)、高1.4米(4.6英尺)合成孔徑雷達(SAR)的拋物面碟形天線構成。直徑1米的無線電測高儀拋物面碟形天線也位於這一端。無線電測高儀天線的電軸與圓筒軸線對齊,而合成孔徑雷達的電軸則偏離太空飛行器軸線10度。在成像過程中,無線電測高儀將與金星中心(局部垂直)對齊,而合成孔徑雷達則以10度的角度向外掃描。圓筒另一端凸起部分用來存放燃料箱和推進裝置,兩塊方形太陽能電池像翅膀般從圓柱體兩側伸出,一具2.6米(8.5英尺)的無線電碟形天線也連接在圓筒的側面。每艘飛船的質量為4000公斤(8800磅)。 金星16和15號都配備了合成孔徑雷達,在這一任務中雷達非常必要,因為沒有其他東西能穿透金星的稠密的雲層,同時探測器也安裝了一部電腦保所有圖像電腦。 探測器儀器和實驗清單:
為抵達金星,金星16號被發射到日心軌道上,近日點0.71天文單位,遠日點為1.01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0.17,軌道傾角2.3度,軌道周期為293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