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傳統節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陽節[5],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一詞始見於三國時期,因《易經》中「九九」兩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在唐代,唐德宗在位時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重陽節開始成為正式節日。中國民間素有在重陽節登高、祭祖及祈求豐收等習俗。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重陽節也是中國法定的老年節,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長壽的含義。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最有名的是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能夠驅魔的青龍寶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佩上,瘟魔便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便能強身健體,避免染疫。桓景以神劍降伏瘟魔,最後滅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是時開始,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希望天下的遊子飲一杯菊花酒,消去鄉愁;希望天下的老人多一點陪伴,健康長壽。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繫上茱萸囊避邪消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凌虐致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王勃比之為「孟學士」,一說是孟匡朝)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為弘揚孝道,香港政府在1977年應本地華人社群的要求,將重陽節納入法定假期,澳門亦跟隨香港政府,將重陽節定為公眾假期。故此在兩岸四地以至全世界,香港及澳門是少數會在重陽節放假的地方(中國內地重陽節則不放假)。
重陽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眾假期。香港會在這天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陣亡軍人(原重光紀念日儀式)。2012年6月26日,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6]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