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獅獎(英語:Queer Lion)是於2007年開始頒發的一座獎項,來表彰在威尼斯影展放映的「最佳LGBT主題和酷兒文化的電影」[1]。
歷史
酷兒獅獎的想法來自一場2003年CinemArte協會的的負責人丹尼爾·N·卡薩格蘭德(Daniel N. Casagrande)在月刊雜誌《威尼斯新聞》(Venezia News)向威尼斯影展當時的導演莫里茲·德哈德倫(Moritz De Hadeln)做的訪問。在訪問當中,卡薩格蘭德問德哈德倫威尼斯影展是否會有一座專門表彰同性戀主題電影的獎項,與柏林國際影展20年前開始頒發的泰迪熊獎一樣。雖然回答是正面的,但是隔年影展的導演更換使項目的發展被推遲,而新導演馬可·穆勒亮起支持的綠燈,表明他願意支持並維持這一全新附帶獎項的建立。
威尼斯影展全部單元中包含LGBTQ主題、故事、劇情或角色的電影都被考慮為符合獎項的資格。確切來說這些單元是官方競賽(Concorso)、非競賽(Fuori Concorso)、地平線(Orizzonti)、義大利正反打(Controcampo italiano)、威尼斯日(Giornate degli Autori)和國際影評人周(Settimana Internazionale della Critica)。
酷兒獅獎評審團由記者、導演、影評人和對電影有深入知識的人組織在威尼斯影展期間觀看了所有被視為包含LGBTQ元素的電影,並從中評選出「最佳電影」[2]。
獎項
年份 | 贏家 | 導演 | 國家 | 參考資料 |
---|---|---|---|---|
2007 | 《人生光景》 | 艾華·拉代克 | 美國 | [3] |
2008 | 《生命中的一天》 | 斯蒂法諾·圖莫里尼 | 義大利 | [4] |
2009 | 《摯愛無盡》 | 湯姆·福特 | 美國 | [5] |
2010 | 《未來》 | 毛羅·安德里莉齊 | 阿根廷 | [6] |
2011 | 《莎樂美的猜想》 | 艾爾·帕西諾 | 美國 | [7] |
2012 | 《重量》 | 全圭煥 | 南韓 | [8] |
2013 | 《遲來的守護者》 | 史蒂芬·佛瑞爾斯 | 英國 | [9] |
2014 | 《夏夜》 | 馬利歐·梵法尼 | 法國 | [1] |
2015 | 《丹麥女孩》 | 湯姆·霍伯 | 美國 | [10] |
2016 | 《青春寂光物語》 | 古德蒙達爾·阿諾爾·古德蒙松 | 冰島 | [1] |
2017 | 《再見馬文》 | 安妮·芳婷 | 法國 | [1] |
2018 | 《喬澀的模樣》 | 程力 | 瓜地馬拉、 美國 | [11] |
2019 | 《王子》 | 塞巴斯蒂安·穆尼茲 | 智利 | [12] |
2020 | 《未來世界》 | 莫娜·費斯沃德 | 美國 | [13] |
2021 | 《最後里程》 | 詹盧卡·馬塔雷斯 | 義大利、 法國 | [14] |
2022 | 《換軀渡假村》 | 艾力克斯·沙德 | 德國 | [15] |
2023 | 《家政初學者》 | 葛蘭·斯托夫列斯基 | 北馬其頓、 波蘭、 克羅埃西亞、 塞爾維亞、 科索沃 | [16] |
2024 | 《沙漠之魂》 | 莫妮卡·塔博 阿達·塔皮亞 |
哥倫比亞、 巴西 | [17] |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