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仲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郝仲青(1879年—1957年9月),名濯,以字行,祖籍直隸霸縣,中國近代教育家。
郝仲青於21歲時中秀才,於1907年自保定高等師範學堂畢業後任教於保定崇實中學。後由陳幼雲介紹加入同盟會,並創辦了育德中學。1909年出任育德中學監督,並當選直隸省同盟會主盟人。1912年,任同盟會燕支部組織員、順直臨時省議會議員。次年,又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員。此後,先後任教於陝西省省立第一中學、育德中學。1916年恢復國會後,繼續任參議員。1917年前往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並當選護法國會參議員。1921年回到保定後,再度出任育德中學校長。1922年國會二度恢復時,又任參議員。抗日戰爭爆發後,率學校師生西遷,建立國立第一中學分校。抗戰結束後,隨學校回保定復校。1947年,出任河北省議會副議長。[1][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育德中學停辦,北京市將大中中學改為育德中學,郝仲青出任校長。1952年,學校又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他繼續擔任校長一職。此外,他還曾當選河北省政協委員。1957年9月逝世,終年78歲。[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