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州兵營舊址位於窯場村。從通州區的玉帶河大街南側的東營前街64號(原「陶情中學」大門)進入,可輾轉進入院內。[3]
窯場村早在清朝便已形成村落。清朝初年,軍隊駐紮在此,就地建窯燒磚,興建了東營、西營、南營等等營房。清朝乾隆初年,該村以窯場為名,稱「窯場村」。[1]
1922年10月,北洋政府任命馮玉祥為陸軍檢閱使,馮玉祥從西北帶來三個旅到北京,其中兩個旅入駐南苑兵營,第七旅開至通州南門外駐營。馮玉祥選擇在窯場村興建了營房,作為第七旅第四營官兵的營地。1935年以後,宋哲元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一部駐紮通州,營地便設在馮玉祥部隊的舊營地,舊營地遂被稱作「老四營」。[1][3]
1924年,馮玉祥和李德全的婚禮在通州兵營禮堂舉行。1923年,馮玉祥的夫人劉德珍去世,留下五個孩子。當時曹錕想把女兒嫁給馮玉祥,馮玉祥提出自己娶妻有三標準:一是得是大腳;二是得能挑水;三是得能吃苦。馮玉祥還附加了三個條件:「要善待我的孩子,要不穿綾羅綢緞,要不戴金銀首飾。」馮玉祥堅持找個貧寒人家的女子,又因他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妻子最好也是基督徒。正在馮玉祥一籌莫展之際,符合他條件的人出現了。馮玉祥在北京當陸軍檢閱使時,常到教堂做禮拜,李德全當時正在教會工作。一次。李德全在台上講話,馮玉祥在台下。李德全聲音洪亮,內容富有邏輯,給馮玉祥留下深刻印象。李德全有位堂姐,她丈夫是外交部次長,認識馮玉祥,便將李德全介紹給馮玉祥。1924年,馮玉祥與李德全結婚,婚禮在通州兵營禮堂舉行。李德全披白頭紗,馮玉祥穿官服。喜宴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為炒雞蛋、素炒豆腐、肉片炒白菜、半隻燒雞,一粥為小米粥。[1]
馮玉祥的部隊離開通州兵營之後,此處幾經易主。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通州全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要局遷到此處。1948年12月至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要局一直設在此處,毛澤東的貼身秘書黃雲峰擔任局長。在此期間,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些重要戰役(如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全部重要號令、部署都從此地發往戰場,並在此地存檔。[1]
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要局遷到北京西山。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二醫院遷至此處,不少抗美援朝戰爭的傷員在此接受治療。其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三醫院也曾設在此處多年。1980年,此處轉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衛生研究所使用,此後這裡對外出租,其中一部分租給通州區私立陶情中學使用,後來私立陶情中學停辦。[1][3]
此處營房興建於1922年至1923年間,建築布局採用仿中國古建築四合院式,南向一進院落附帶東、西跨院。整座營房共設有宿舍86間、禮堂8間以及鍾警樓、演兵場等等建築。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是鍾警樓,禮堂與鍾警樓相對,東西配房各10間作為宿舍。東、西跨院各設有營房3排,每排10間。當年,該營地還建有培德學校分校,負責教育官佐眷屬及其子女。這座兵營是北京市唯一完整保存原貌的舊兵營建築。[1]
鍾警樓是集鐘樓、警樓、閱兵為一體的建築,非常獨特。鍾警樓分為三層,高15米,進深兩間,四角攢尖頂。一層是無梁券頂通道。二層分為裡間和外間,外間兩山設有券窗,在窗前可瞭望東、南、西三面的情況;進入券門可到裡間,裡間為警衛值班室,兩面設有瞭望孔。三層頂懸大鐘,敲鐘可以報時、報警,四壁設有圓券孔。樓頂上立有旗杆。二層前方設有平台,平台有龕式矮牆護欄,可作為閱兵台,兩側有磚砌台階可登上該平台。[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