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波釐[1](Kāpālika)屬於怛特羅密教,是一個印度的非往世書式苦行濕婆教派。[2][3]
此條目翻譯自其他語言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
Kāpālika這個詞來源於嘎巴拉(kapala,頭骨之意),意思是「骷髏人」。該教派崇拜濕婆,傳統上會攜帶一個頂端綴有頭骨的三叉戟(khatvanga)和一個中空的顱骨作為乞討缽[2][3]。他們會通過模仿陪臚的行為和特徵以崇拜祂[2][4],包括用火化場的骨灰塗抹自己的身體[2],將頭髮留長、綁髒辮[2],並用血、肉、酒和性狂歡進行儀式[2][3]。
歷史
迦波釐現在已經消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根據大衛·洛倫森(David Lorenzen)的說法,關於迦波釐的資料很少,他們的形象可以在虛構文學(見下文)或其他厭惡他們的教派的記載中見到[5],例如許多印度的文本記載,迦波釐有自由飲酒的習慣[6]。玄奘在他的回憶錄(地理位置大致於現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中寫道,佛教徒與赤身裸體的苦行者生活在一起,他們用灰燼覆蓋自己,頭上戴著骨環。但玄奘沒有明確的說這群苦行者究竟屬於什麼教派,後世學者認為這些苦行者可能屬於迦波釐,也有可能是天衣派耆那教徒或獸主派[7]。
洛倫森說,迦波釐更像是寺院制度,而不是具有文本教義的教派[8]。迦波釐的傳統衍生了Kulamārga教派,這是濕婆教密宗的分支,保留了迦波釐的一些特徵。 [9]金剛乘佛教中有一些迦波釐的修持方法,學者們對於究竟是迦波釐影響了金剛乘,還是金剛乘影響了迦波釐尚未有共識。 [10]今天,迦波釐的傳統保存在其濕婆教的分支中,包括阿格里教派、Kaula教派和喀什米爾濕婆教派。
文學形象
馬克·迪茨科夫斯基(Dyczkowski,1988: p.26)認為哈拉(Hāla,一名國王)的俗語詩《Gaha Sattasai》是現存最早關於迦波釐的記載之一:
最早提到迦波釐的地方之一是在哈拉(Hāla)的梵文詩集《Gāthā Saptaśati》 (公元3-5世紀)中的一首詩,其中描述了一位年輕的女迦波釐用情人葬禮柴堆的灰燼塗抹自己。 伐羅訶密希羅(公元500-575年)不止一次提到迦波釐,所以可以確認他們在公元6世紀就存在了。事實上,從那時起,梵文中開始普遍的提到迦波釐. . . [11]
參見
延伸閱讀
- 《Dictionary of Hindu Lore and Legend》ISBN 0-500-51088-1. Anna L. Dallapiccola . 倫敦: Thames & Hudson, 2002。
- 《Kapalikas and Kalamukhas: Two Lost Saivite Sects》ISBN 0-520-01842-7. David N. Lorenzen. 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1972。
- 《Mattavilasaprahasana》. Māni Mādhava Chakyār。
- 《Ankalaparamecuvari: a goddess of Tamilnadu, her myths and cult》ISBN 3-515-04702-6. Eveline Meyer. 斯圖加特: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 1986。
-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Hinduism.》 莫爾登:布萊克威爾,2003。
- 《Indian Esoteric Buddhism》. Ronald Davidson.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