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輯佚是對已經失傳,但其內容等仍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獻中的文獻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得佚失的書籍文獻恢復原貌的行為。[1]通過輯佚得到的文獻,稱為輯本或者輯佚本,研究輯佚的歷史、方法、原則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學科,稱為輯佚學。
輯佚的產生,與中國古代文獻及典籍頻繁而大量的佚失此一情況密不可分;90%以上的先秦兩漢文獻、98%以上的魏晉南北朝文獻、94%以上的隋唐文獻均已無法查考。[2]
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書籍有摘引、抄輯其它文獻的習慣,所以一些佚失的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得以通過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文獻中。[3]輯佚就是將上述的隻言片語加以搜集及整理,使佚失的書籍得以重見天日。它與校勘學、訓詁學、考據學及注釋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及歷史的基本功之一。[4]
以輯佚的分類來說,輯佚可以分作以下數個範圍:
輯佚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輯佚的對象應該是「古有今亡」之書,將見載於其他書籍的文字中輯錄出來,並將之編輯為原書。此說法為學界主流。廣義的說法認為,輯佚的目標包括匯輯散失的文字資料,包括匯輯散見的詩文,佚文。
輯佚起源於何時,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魏晉甚至更遠古的時候,但是學術界一般認為有明確目的和理論指導的輯佚活動起於宋代。[5]
南宋時期,王應麟通過輯佚,整理出鄭玄的《周易注》、《尚書注》和《三家詩》輯本,[6]有學者認為這是有意識的輯佚的起源,並且認為王應麟是輯佚的開創者。這種說法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同時期的鄭樵在《通志·校讎略》提出「書有名亡實不亡」的觀點,被認為是在輯佚學發展初期所提出的指導性理論。但也有學者認為鄭樵的這種說法有「言之過易」之嫌。[1]
清代中期,在文字獄的高壓下,一批學者借考據以遁世,躲進小樓成一統,埋首舊紙堆。[6]在這段時期,乾嘉漢學得到蓬勃發展,輯佚也成為了一門顯學。[5]這段時期的民間輯佚代表作有由馬國翰輯出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由黃奭輯出的《漢學堂叢書》、由嚴可均輯出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等。[7]
另一個對清代的輯佚活動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是乾隆年間《四庫全書》的修撰。乾隆三十八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內庫所藏的《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在乾隆皇帝的首肯下,《四庫全書》的編撰們,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經部書籍66種、史部書籍41種、子部書籍130種、集部書籍175種,合共375種,4926卷。今天《四庫全書》中所有標有「永樂大典本」的書籍,都是通過輯佚的方法,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1]
近代以來,漢學學者也多有輯佚之作,如羅振玉曾根據敦煌文書,輯出《鳴沙石室佚書》、《鳴沙石室遺書續編》等書,魯迅曾輯出《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等書,趙萬里曾輯出《大元一統志》、《析津志》等書。[3]
輯佚的類型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有不同的說法。
從所要輯佚的文獻類型劃分,輯佚可以分為輯佚書、輯佚文和輯佚詩三種。因為輯佚文和輯佚詩的數量極少,所以輯佚通常是指輯佚書。[4]
從所要輯佚的文獻存世情況劃分,輯佚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書已經完全亡佚,通過輯佚,讓失傳的文獻重現於世;第二類是全書基本存世,但有少量缺失,通過輯佚,把缺失的部分補全;第三類是全書已經完全亡佚,但是還有前人的輯本存世,通過輯佚,把前人輯本漏輯的部分補上,讓輯本更加完善。後兩類輯佚是廣義的輯佚,它們的實質是補遺。[5]
輯佚的具體方法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就大致的階段而言,輯佚的全過程可分為準備、輯錄、整理和綜結四個階段。[2]準備階段主要是指確定古籍是否佚失,以及確定輯佚的材料來源;輯錄則是指將分散在不同書籍的佚文加以收集;整理主要解決佚文的編排次序,對佚文進行校勘、補綴和辨偽。綜結則主要進行確定編目和編制索引的工作。[5]
輯佚的材料來源很廣,類書、古注、史書、地誌、字書、雜鈔、[2]金石、書目、報刊,甚至日記、書信、檔案等等,[5]凡是有轉引佚書的文獻,都可以作為輯佚的材料來源。
但是,在具體的輯佚上,不同的書籍,佚文可能藏身的材料來源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上古時期的書籍,大多散見於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漢代的箋注裡面,兩漢三國時期的書籍大多散見於唐代的義疏裡面。[1]把握這些規律,能夠更加高效地確定輯佚的材料來源。
通過輯佚,可以讓已經佚失的古文獻重現於世,有利於文獻的保存和流通。比如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在清代已經佚失,但是通過對《永樂大典》的輯佚,今天的我們才有幸能夠看到了這部長達一百五十卷的恢宏巨著。同時,通過輯佚產生的輯本,也為學者提供的較為可靠的文字材料,節約了學者檢索文獻的時間。[4]
通過輯佚活動的實踐和對輯佚學的研究,可以推動校勘學、訓詁學、考據學、注釋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學者在從事輯佚的過程中,也可以在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鍛鍊。[4]
在日本,也利用輯佚的方法來研究和收集古代的資料。例如古風土記,據稱原有四十八國風土記,如今完整保存的只有《出雲國風土記》,而《播磨國風土記》、《肥前國風土記》、《常陸國風土記》、《豐後國風土記》等書則留有殘章;其餘有約三十國風土記以佚文方式流傳至今,但有人認為這部分佚文中可能有成文於奈良時代的部分。又如日本後紀,至15世紀初時尚有40卷,完整流傳至今的僅有10卷,其餘部分零散地以佚文方式存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