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用来诱捕鱼的仿生假鱼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擬餌(英語:fishing lure)又稱假餌,也音譯「路亞」(源於英文lure)或路亞餌,指的是在歐美十分盛行的一種用於假餌釣魚的人造仿生魚餌,通常用木材、塑料、金屬、矽氧樹脂等不可食用的材料製成,主要用來垂釣誘捕掠食性魚類。與傳統釣餌相比,這些假餌自身不釋放氣味(除非額外添加了引誘劑),而是完全依賴外表形狀、色彩、光澤和釣手反覆拋竿收線並抽動魚竿產生的振動,使假餌在水中划過時模擬小魚、蝦類、昆蟲、蠕蟲或蛙類等水生獵物,誘使大魚出於覓食本能進行攻擊吞咬。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8月11日) |
擬餌在市場上大致可分為硬體餌(hard-body lure)和軟體餌(soft-body lure)兩大類。硬體餌一般都是模擬相對較大的獵物,可能有關節來產生形態變化,主要靠激起水波吸引較為兇猛善於撲咬的目標魚;軟體餌則是模擬小魚、蝦、蠕蟲、魷魚等較小或軟體的獵物,主要靠形態吸引以吞食為主的目標魚。
但在實用中,擬餌被通常按照功能性分類:
魚形餌(minnow或plug)主要模擬小魚的外形,通常用塑膠或木料製成,有時也會用軟膠皮製作。大部分魚形餌是比重與水差不多的懸浮餌,根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還可以細分為:
水面餌(surface lure)也稱浮水餌(topwater lure),是一種保持漂浮在水面深度的假餌,因為最早出現的水面餌是以一定角度傾斜於水面下的細長紡錘形,形似鋼筆,因此也稱筆形餌(stickbait)或「鉛筆」(pencil)。根據其移動時的具體狀態,水面餌可以細分為:
飛蠅餌(fly lure)也稱人造飛蟲(artificial fly),是一種通常配有軟毛、重量非常輕的擬餌,需要用較重的魚線帶動才能進行拋投,用來模仿溺水的飛蟲或水生昆蟲。
匙餌(spoon lure或spooner)也俗稱亮片,用一塊類似湯匙的光滑凸凹金屬片在水中繞動同時產生反光吸引魚類。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名伐木工人發明,這名伐木工在午餐的時候失手把湯匙掉入河中,結果發現一群魚兒爭相追咬。
旋餌(spinnerbait或spinner)也俗稱「複合餌」,一個穿孔的金屬片接上鋼珠或玻璃珠、塑膠珠等,划過水中時會像螺旋槳一樣旋轉擾動水波吸引大魚,可以配合額外的魚形餌使用。
沉跳餌(jig)也俗稱「鐵板」,是一種用密度較高的金屬(比如鉛和鎢)做成魚形的假餌,投入水中時會下沉,但被拉扯時會向上做出彈跳似的動作,可以模擬在水底草藻之間探頭游竄的飼料魚,通常用於海釣。
另一種沉跳餌是隱藏在軟體餌中的鉛頭鉤(jighead,鉤杆在接近鉤眼的部位配加了沉子的魚鉤)組成,不受力時會因為鉛頭的重量而沉到水底,但在被牽拉時會短暫向上產生「跳躍」,模擬潛匿在水底時不時探頭的小魚和小蟲。
噪音餌(chatterbait),一種融合了多種設計的混合餌,可以同時產生一系列不同的振動和聲響。
發光餌(LED lure)配有發光二極體,可以釋放不同的光亮吸引魚的注意力。
釣組(rig)是一種將擬餌與魚線,、魚鉤、沉子、浮標、連結具和各種圓珠串聯形成的組合漁具,通常用來專門針對特殊的某類游釣魚。著名的例子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