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多特·埃弗利·施密特(英語:Bernadotte Everly Schmitt,1886年5月19日—1969年3月23日)是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於1924年至1946年擔任芝加哥大學現代歐洲歷史教授[1]。他最著名的研究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強調德國應該對戰爭負上主要責任,並反對修正主義的觀點。[2]

快速預覽 貝爾納多特·埃弗利·施密特, 出生 ...
貝爾納多特·埃弗利·施密特
出生1886年5月19日 編輯維基數據
Strasburg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69年3月23日、1969年3月22日 編輯維基數據 (82歲)
亞歷山德里亞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歷史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雇主
獎項古根海姆獎普利茲歷史獎、George Louis Beer Prize、羅德獎學金 編輯維基數據
關閉

生平

施密特獲得了牛津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以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學位。[3]1906年首次訪問德國後,施密特對德國產生了長期的敵對情緒。1916年,他因出版《英德關係,1740-1914》一書而受到關注。著作《即將到來的戰爭,1914》(1930年出版)為他贏得了1930年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和1931年普利茲歷史獎。

主要作品

《即將到來的戰爭,1914》(The Coming of the War, 1914)等,該著作獲得1931年普利茲歷史獎

這部作品是施密特最為人熟知的著作之一,對兩年前(1928年)雪梨·費伊(Sidney Fay)所發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的研究提出了異議。費伊認為塞爾維亞和俄羅斯對一戰的爆發負有主要責任,而施密特堅持德國是導致這場災難的主要原因。

施密特、路易吉·阿爾貝蒂尼(Luigi Albertini)和皮埃爾·雷諾萬(Pierre Renouvin)所代表的「正統」學派,與費伊、哈里·埃爾默·巴恩斯(Harry Elmer Barnes)等「修正主義」學派之間的爭論,主導了有關「戰爭罪責」的學術討論。「正統」學派認為德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負有主要責任,而「修正主義」學派則將責任歸咎於協約國。

影響

美國歷史學會設立了施密特獎學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用於支持歐洲、非洲和亞洲歷史領域的研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