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賴炳芳(1932年—2009年),臺灣彰化縣大村鄉果農,引進巨峰葡萄並改良植種方式,帶動家鄉經濟,被譽為「臺灣巨峰葡萄之父」。
大村鄉過溝村的賴炳芳早年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1]。過溝村、大庄村早年是生產藺草蓆,生活困苦,彰化民謠有「日織蓆,瞑撚綆,燒草頭,假粗糠...莫嫁過溝與大庄」,指勸家長不要把女兒嫁去此地[2]。
1964年,對日本農業熟悉的賴炳芳以每株新台幣一千兩百元的價格,自日本引進六株巨峰葡萄種在過溝村的自家門前,當時一般公務人員月薪約五、六百元[3]。當時他只試種一分地,約兩百棵,隔年即可收成,當他挑起價格可抵上五擔稻穀的一擔葡萄那一剎那,感言是「那種感覺就像葡萄般的甘甜」[1]。大村鄉最先跟進的是賴慶陽、賴錦沈、賴清富、張傳宗這四人,他們在1965年率先剷除經營多年的椪柑園,一起改種、推廣巨峰葡萄,曾被形容是大村鄉的「四大金剛」[4]。
巨峰葡萄在日本是一年一熟,但在臺灣鄉靠著催芽劑催芽,以及枝葉修剪方式,一年可分夏、冬兩季收成[1]。台中區農改場的專家還得向賴炳芳請教栽培經驗、索取品種帶回栽種研究,所以賴炳芳被推崇是「台灣巨峰葡萄之父」[5]。名氣雖響,但賴炳錫未自抬身價,依然與他人賣葡萄價相同[3]。埔心鄉、溪湖鎮等地果農也會來過溝村取種,因此彰化的巨峰葡萄苗多半是從賴炳芳的果園所繁衍出去[6]。賴慶陽回憶,那時葡萄園僱工是按日計酬,一天廿五元,工人常說不要工資,要帶一串葡萄回家[4]。
因大村鄉是臺灣早引進巨峰葡萄的地方,故有「巨峰葡萄故鄉」之稱,當地果農將生產的葡萄特別稱之「大峰葡萄」[7]。至1983年報導時,大村鄉一分農地可採收四千台斤巨峰葡萄,售價為每台斤十五元,當時光依葡萄年收入就高達兩億元[8]。大村鄉擺塘村的信仰中心擺塘慈祥寺,之所以暱稱為「葡萄廟」,就是來自依葡萄致富的村民[4]。
賴炳芳晚年時,將經營四十多年的葡萄園和兩株僅存的巨峰葡萄原始母株,賣給二林鎮人洪南樞[5]。2008年6月27日,縣長卓伯源等人會同農改場植物專家白桂芳博士到場,看望即將老死的臺灣巨峰葡萄原始母株[6]。縣長也登門拜訪了賴炳芳,聽他口述葡萄老樹的故事[5]。
2009年,賴炳芳去世,享壽七十八歲,被報紙寫「抑鬱以終」[5]。該年他家鄉的巨峰葡萄大豐收,外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大村鄉農會暴增三億多元存款[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