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同盟(currency union)是指兩國或多國同意使用相同貨幣的情況。貨幣同盟未必伴隨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如經濟和貨幣聯盟(英語: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同盟包括三種類型: 非正式 – 單方面使用外國貨幣作為本國貨幣使用[1] 正式 – 多國簽署協議,使用同一種貨幣。有時採用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匯率掛鉤的方式。 共同政策 – 多國制定共同的貨幣政策。 貨幣同盟: EUR 歐元 USD 美元 CHF 瑞士法郎 INR 印度盧比 AUD 澳大利亞元 XCD 東加勒比元 ZAR 南非蘭特 XOF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XAF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XPF 太平洋法郎 貨幣聯盟有利於其成員消滅匯率風險,並降低參加國之間的金融往來成本。但也會導致成員國失去貨幣決策主權,並可能導致產業外移。 參考資料 [1]World Bank (PDF). WorldBank.org. [30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4-30).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貨幣同盟 West Africa opts for currency un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conomist- Antipodean currencie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asons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Rouble Zone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 the Rand Zo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