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與「貞元 (唐朝)」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貞元」。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1年。[1]唐德宗最初擬定的年號是「元慶」和「天元」,後採用宰相李泌的建言,從唐太宗年號貞觀和唐玄宗年號開元各取一字合二為一,成為新年號「貞元」。[2][3] 快速預覽 貞元在唐朝和唐德宗時期的位置。 ... 貞元 785年-805年八月 政權 唐朝 君主 唐德宗李適 歷時 21年 貞元在唐朝和唐德宗時期的位置。 關閉 改元 興元二年——正月一日,改元貞元元年。[4][5][6]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去世;二十六日,唐順宗繼位。八月五日,改元永貞元年。[7][8][9] 大事記 出生 逝世 貞元二十一年 唐德宗 紀年 更多資訊 貞元, 元年 ... 貞元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785年 786年 787年 788年 789年 790年 791年 792年 793年 794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貞元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795年 796年 797年 798年 799年 800年 801年 802年 803年 804年 干支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貞元 二十一年 公元 805年 干支 乙酉 關閉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中國 武成(784年-786年):唐朝時期—領袖李希烈之年號 大興(738年-794年):渤海—渤海文王大欽茂之年號 中興(794年):渤海—渤海成王大華璵之年號 正曆(795年-809年):渤海—渤海康王大嵩璘之年號 上元(784年-808年):南詔—異牟尋之年號 日本 延曆(782年-806年):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桓武天皇之年號 參看 中國年號索引 其他使用貞元年號的政權 引用來源 [1]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第103頁。 [2]梁章鉅《浪跡三談》卷二〈元慶〉:唐德宗初擬改年「元慶」,後用李泌之言,改貞元,合貞觀、開元之名,以取法二祖,見《玉海》。〈天元〉:唐德宗初擬改年「天元」,後不用。案《玉海》雲,「天元」為周號,而李泌議之。其實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非年號也。 [3]劉新方,《「周易」與唐代帝王年號關係考》,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洛陽理工學院,第27頁。 [4]劉昫. 舊唐書本紀第十二德宗. 維基文庫.「貞元元年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宣制大赦天下,改元貞元。」 [5]歐陽脩. 新唐書本紀第七德宗. 維基文庫.「貞元元年正月丁酉,大赦,改元。」 [6]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七. 維基文庫.「貞元元年 春,正月,丁酉朔,赦天下,改元。」 [7]劉昫. 舊唐書本紀第十四順宗. 維基文庫.「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位於太極殿。……辛丑,誥:『……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自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 [8]歐陽脩. 新唐書本紀第七順宗. 維基文庫.「〔貞元〕癸巳,德宗崩。丙申,即皇帝位於太極殿。……永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為皇帝,自稱曰太上皇。辛丑,改元。」 [9]司馬光.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二. 維基文庫.「〔永貞元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八月〕辛丑,太上皇徙居興慶宮,誥改元永貞,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 參考文獻 松橋達良,《元號はやわかり—東亜歷代建元考》,砂書房,1994年7月,ISBN 4915818276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前一年號:興元 唐朝年號785年-805年 下一年號:永貞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