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现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义,简称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聖諦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語:cattāri ariyasaccāni;標準藏語:བདེན་པ་བཞི།),又稱四真諦、四諦,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聖諦,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是釋迦牟尼佛之軸心教法[1]。已證初果後,依聖智慧名四聖諦;未證初果前,依凡夫智慧學習名四諦。
梵語 satya[2] 義翻譯為真實的道理即真理;古漢語諦字翻譯原義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3]。佛教支派分化,根本原因未依四諦精進,卻各自創出新方法,捨棄四諦為修行次第軸心,故此最終不斷異變。人乘及天乘的四諦,知苦的定義、積集的定義、寂滅的定義與滅苦的次第方法。知已,依八苦次第精進至三苦,諦思外身內身,目標是斷三結。
巴利語sacca,[4] 既可以是名詞中性,亦可以是形容詞。若是名詞,意思是諦、事實或真理;若是形容詞,指真實的,真正的。四聖諦(catu-ariya-saccāni)由數詞四(catu)、聖者的(ariya)、諦(saccāni)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即指四種由聖者所證悟的真理,不能推翻,由佛陀輔陳傳授,外道所排斥。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道後,至鹿野苑初轉法輪,即為憍陳如、跋堤、跋波、摩訶男及阿說示五位沙門宣說四聖諦,五人各有所證悟,而求出家成為五比丘僧,故此知道,四聖諦就是凡夫斷三縛結,進入聖道的關鍵。
《雜阿含經·三七九·轉法輪經》:
「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維,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垢,得法眼淨
《雜阿含經·三九三經》等記載聖弟子證二乘四沙門果、辟支佛果,及大乘菩薩證佛果,皆得如實知見四聖諦,可知四聖諦就是修行之主軸,知四聖諦,見四聖諦,依無間等增上精進。
《雜阿含經·三九三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
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苦諦(Dukkha):佛陀一開始就是開演四聖諦,諦有真理及不可推翻的意思,不會因時代文化科技進步而改變。苦的定義,外道說是痛苦不恆久等;凡夫譯義的苦諦,苦的意思是無常。初果譯義的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5]苦諦(Dukkha),由前綴的du與名詞的kha兩詞合成。「du」有惡、難、不好的、壞、困難、不舒服之義。「kha」指虛空、空間或天空之義。合在一起的dukkha 譯義為有漏洞。[6]
佛陀教授凡夫,從外身(外世間)八苦入門尋(粗搜尋)伺(細觀察):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尋伺已,知(已知道)、見(已證實)外身(外世間)皆不離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有漏故苦。八苦可再細分十一苦等,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7]。無論如何細分,尋伺的最後重點放在「三苦」行苦、壞苦、苦苦,因為人天乘目標斷三結中「斷五蘊身見」,就是依「五蘊熾盛苦」及「三苦」而斷。[8]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8]它們是:
八苦歸納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集諦(samudaya),集者集起之義,又稱緣集,又稱苦集或愛集[10]。
集是前緣積集的意思,又翻譯為「心」,積集名心。學習尋伺前緣時,必須已知見苦諦,知道一切前緣不離苦。不知見苦諦而說集諦,窮盡探索前緣,必墮「梵我想」,有我生一切想;窮盡推猜後緣,則必墮「斷滅想」,一切法住壞消失,外道所困惑。
依苦諦知見苦集諦:知見「未來」依現在而建立,故現在就是未來的集因;知見「過去」也是依現在而建立,故現在也是過去的集因;知見「壞」是依成住而建立,故成住就是壞的集因;知見三世依流遷而建立,故流遷是三世的集因;知見一切前緣皆不離苦,尋伺前緣無量。但外道不依四諦,不知苦諦,不知過去現在未來的漏洞(不知行苦),故此不能知見壞苦及苦苦,最終必墮梵我見。
知見苦集諦已,依苦諦知見愛集諦:知見現在瞋,是未來貪的集因(不滿於現在,期盼未來);知見現在貪,是未來瞋的集因(滿足於現在,厭惡未來將失去)。知見過去貪瞋,是現在苦受樂受的集因,尋伺無量。但外道不依四諦,不知愛是貪瞋痴,不知尋伺前緣積集的用途,故此不能修愛集諦,故「無明」是其集因。[11]
滅諦的滅是「寂滅」的意思,「不是壞滅」的意思。略釋:依苦聖諦和苦愛集聖諦,諦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如實知見一切法無間等,如實知見一切緣愛積集所依皆不離苦[12]。解脫於苦已,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無餘苦依,即苦集滅聖諦。外道不知四聖諦,沒有次第精進依苦聖諦和苦愛集聖諦,故誤會滅諦就是等同「壞」的意思,不知壞苦故,誤解滅諦就是不要想痛苦,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13]
又稱為苦集滅道聖諦。就是尋伺四聖諦的過程,必定隨順八正道[14]。正見就是依四聖諦為主軸,聞正見但不思惟,就不能成就正語。正思惟已但記念不住,就不能成就正定(即禪定,智慧的確定),應檢查加強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或正精進,如斯類推。八步幫助定證成績,於苦聖諦成就正定,就必能記憶不忘,過程必歷經正思惟正語等。而佛陀勸勉常精進勿懈怠,就是勸勉佛子,應精進勤方便增上正定,但聞知而少正道,即懈怠障礙進步。八正道再細分,可化成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分為三轉十二行[15]:
此處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緣密不可分,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即為十二因緣從了解到滅盡的過程。四聖諦與十二因緣並非分開的兩種理論,是次第和內容的不同面向敘述。
北傳《集異門論》[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