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诶人的母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誒話(國際音標:[ɛ55])或欸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幾個村的自稱為「誒」的族群使用的一種作為母語的語言。其性質可能是一種由漢語平話與壯侗語言形成的混合語,或是一門受到漢語平話深刻影響的壯侗語言。誒話又被周邊其他族群稱作五色話,但誒人自己較不認同該稱呼。
使用誒話的族群集中在中國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鄉的四莫、下覃等村,人口約為9000人(2003年),[3]一說約5000人(1988年)。[4]他們自稱為「誒人」(發音:[ɛ55 xuən51])或「講誒的」(發音:[kiaŋ55 ɛ55 ko55]),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民族分類中定為壯族。[5]:1,2誒人幾乎都是雙語人,兼用當地通行的漢語方言「土拐話」(桂北平話的一種)。[4][6]《民族語》將誒話分類為6b等級(受威脅),[1]意味著該語言仍然用於各世代的面對面交流,但其使用者正在減少。
周邊的其他族群稱誒人為「誒佬」,稱其說的話是「五色話」,指其由多種語言成分混雜而成。欸人對「五色話」及「 五色話人」的說法較不認同,認為其帶有誤解與歧視色彩。[5]:1,14[7]
有研究者認為,誒人族群是明代徵調屯駐於此的狼兵的後裔。[5]:2其父系主體為壯族,母系主體為其他壯侗民族、特別是持侗水語支語言的族群,在與軍官的交流中又使用漢語,由此逐漸形成了誒話。[8]
關於誒話的性質,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誒話是一種混合語,來源包括漢語言(土拐話)、壯傣語言(壯語)和侗水語言[8],而非壯侗語言或漢語言下的一種;[9]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誒話不是混合語,而是受漢語言影響較大的一門壯侗語言;[3]亦有學者進一步將誒話分類為壯語中區別於南部和北部方言的第三個方言。[10]
永樂鄉四莫村誒話有25個聲母,包括24個輔音聲母和1個零聲母。軟齶阻礙音 /k/、/kʰ/、/x/ 在 元音 /i/ 和 /y/ 前有條件變體 /c/、/cʰ/、/ç/。零聲母在非高元音前可能帶有聲門塞音 /ʔ/ ,在高元音前可能有半元音 /j/ 或 /w/,均屬於自由變體。[11]也有學者將介音 /i/ 和 /u/ 分析為聲母輔音的顎化和唇化,則多出顎化唇音、顎化軟齶音和唇化軟齶音三套聲母。[3][6]
誒話有120多個韻母(若將介音分析為聲母輔音的顎化和唇化,則韻母數量相應減少)[6][8]。有9個元音可做韻腹,且都可做單元音韻母;有3套韻頭(介音),分別為/i/、/u/、/y/;有8套韻尾,分別為元音韻尾/i/、/u/,鼻音韻尾/m/、/n/、/ŋ/,塞音韻尾/p/、/t/、/k/;韻腹為/a/、/e/、/i/、/u/、/ɛ/時,還存在長短對立。此外還有/m̩/、/n̩/、/ŋ̍/三個聲化韻。[11]
誒話的韻母與土拐話基本一致。誒話中有撮口呼(韻頭或韻腹為/y/),這是壯侗語言中所沒有的。[6]
|
|
誒話有7個單字調。其調類、調值都跟土拐話幾乎完全相同。[3][11]誒話的兩字組連續變調與壯語和土拐話都有近似之處,保留了兩個主要來源語的韻律的特徵。[12]:180
誒話的詞彙分別來自壯侗語言(以壯語為主)和漢語言(以土拐話為主)。在最核心的100詞中,壯侗語詞約占60%,其中絕大多數為壯語詞;在次核心的100詞中,漢語詞比例約占50%;算上更多的常用詞,漢語詞比例約為60%。詞彙越核心,壯侗語詞比例越高;越外圍,漢語詞比例越高。[3][6][8]關於政治、經濟、文化 、意識等方面的新詞,誒話詞彙幾乎全借用自土拐話,並且音義調基本一致。[14]:17
此外,在誒話中,/ɛ55/僅作為族群的自稱,沒有任何具體意義。有學者指出,/ɛ55/與侗水語支語言的第一人稱代詞發音類似,如仫佬語/ɛ231/、毛南語/ɦe121/、莫語/e41/等。[6][8]
|
|
|
誒話是SVO語言,論元語序與漢語言和壯侗語言一致。在修飾成分和中心成分的順序方面,修飾成分在前的情況占壓倒性多數,體現其語法以漢語言為主。[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