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許彬 (英語:Pan Hui),香港科技大學新興跨學科領域講席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 (CMA) 講席教授、元宇宙與計算創意中心主任、HKUST-DT 系統與媒體實驗室 (SyMLab) 主任、赫爾辛基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由於在移動計算和網絡領域的貢獻,被評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 (FREng)[2]、歐洲科學院院士 (MAE)[3]、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FIEEE) 院士[4]、計算機協會 (ACM)傑出科學家[5]。
學術成就
許彬的研究領域涵蓋移動特性和網絡方法的基礎工作、軟體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創新應用程式的概念化和部署,以及元宇宙技術研究[6][7]。
許彬在連接移動和社交網絡研究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其貢獻包括實證測量、移動建模、橋接行動網路與社交網絡以及創新應用等[8]。他提出利用社交互動中出現的自然特徵和變化來提供機會通信,而無需端到端連接,從而提升行動網路的路由和轉發效率。在理論方面,他闡明了社交網絡和行動網路之間的聯繫[9]。在實證方面,通過測量人類流動性和接觸模式,他為使用流動性軌跡作為驗證廣泛用於績效評估的模型的手段奠定了基礎。他從經驗上證明,人類流動性交互接觸時間遵循冪律分布,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模型假設的指數分布,從而構建新的移動模型[10][11]。
許彬在德國電信從事移動卸載方面的工作已經產生了三個實用系統,用於將移動流量從蜂窩網絡卸載到WiFi網絡和設備到設備(Device to Device, D2D)網絡,以及從智慧型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到雲和邊緣伺服器的計算卸載。他關於移動雲卸載系統的ThinkAir論文[12](德國電信創新開發項目的成果)發表於IEEE Infocom 2012會議[13],截止至2023年1月已被引用超過1400次[14],在移動雲/邊緣計算社區引起廣泛關注[15][16][17]。
許彬在增強現實(AR) 研究中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產出了一個開放軟體CloudAR,其中包含一個平台和一個軟體開發工具包(SDK),可將移動AR開發速度提高一個數量級[18]。他還發明了許多創新的AR/VR應用,包括手勢控制[19]、社交/視覺隱私保護[20],以及針對老年人和視障人士的輔助應用[21]等。
他領導的香港科技大學的重點項目之一,「MetaHKUST」[22],是一項探索虛擬宇宙在教育領域潛力的計劃。該項目在一個元宇宙平台上連接了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通過結合AR、VR和社交網絡技術,提供跨越地理限制的沉浸式互動學習環境。MetaHKUST項目體現了元宇宙在教育和學習行業中的應用,引發了國際[23][24][25]和國內[26][27]媒體的關注和報道。2024年,許彬領導的團隊推出了亞洲首批AI講師[28][29][30][31][32][33]。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變分3D全身生成器,結合Midjourney、ChatGPT、Sadtalker以及團隊自主改進的EmoTalk等多種AI工具,開發了10名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組合的AI講師。 在他的「創意人士社交媒體」課程中,這些AI講師被用來向30名研究生教授沉浸式技術和數字平台的影響。
許彬也致力於城市等大型人類活動空間的數位化轉型,從理論角度提出「超現實」(Surreality)假想和「元化」("Metaformation"或"Meta-shaping")概念[34]。「超現實」假想指出,未來的虛擬世界將以沉浸式的方式與物理世界共存,以至於人們無法區分真實和虛擬。人們可同虛擬對象一起互動和生活,而這些虛擬對象可通過全息技術或頭顯無縫集成到人們的環境中。超現實不僅模糊了真實和虛擬,也模糊了客觀與主觀、自然與人造之間的界限,並挑戰了傳統的感知、認知和溝通的假設;同時,超現實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理解和與世界同自己互動的方式。進一步,「元化」("Metaformation"或"Meta-shaping")的概念[35],定義了將物理空間轉變為物理與數字混合的元宇宙的過程。此過程可以讓超現實更加平民化、普遍化。以上論述公開發表於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36]、2023年世界VR產業大會[37]、2023年第二屆世界元宇宙大會[38]、第二十一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四屆計算機工程與智能控制學術會議(ICCEIC 2023)[39]等平台上。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