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俄語:Серг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Горшков,1910年2月26日—1988年5月13日),軍事家,蘇聯海軍元帥。曾任蘇聯海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務。
戈爾什科夫是蘇共19-27大代表,第20-21屆中央候補委員,第22-27屆中央委員;第4-5,8-11屆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第6-7屆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
蘇聯:
蒙古人民共和國:
東德:
波蘭:
南斯拉夫:
羅馬尼亞:
匈牙利: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
埃及:
北越:
印尼:
南葉門:
秘魯:
突尼斯:
戈爾什科夫著有《海軍學術的發展》、《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海軍》、《國家的海上威力》等著作。
戈爾什科夫是20世紀蘇聯海軍史上很有成效的一任海軍總司令。他是蘇聯軍事領導人中在一個高級軍事職務上唯一連續任職長達近30年的高級將領,歷經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四任蘇共總書記時期。美國前海軍部長小約翰·萊曼曾說:「關於「戈爾什科夫艦隊」特別令人不安的是在廣闊的大洋上,他們的單位正在到處提升能力,他們的潛艇更快了,更安靜了並有了更好的感應和自衛能力。水面艦隻帶上了更好的雷達和飛彈,飛機有了更久的壽命和更大載荷,而操縱這支蘇聯的平衡化海軍的人更加訓練有素和自信了。」[1]在其執掌海軍大權29年又11個月零2天的日子裡,大力發展戰略飛彈潛艇和遠程航空兵,同時均衡發展其他海軍兵種,為蘇聯海軍的壯大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大大刺激了蘇聯海軍的發展,經過長達20年之久的不懈努力,在他領導下的海軍終於由一支「要塞艦隊」發展為一支「遠洋飛彈核海軍」。
儘管如此,戈爾什科夫甚至是其前輩庫茲涅佐夫的根本目標: 讓蘇聯海軍徹底建成一支能與美國海軍完全抗衡的全球海上力量仍無法實現,尤其在至關重要的航空母艦建設上,戈爾什科夫不僅受制本國絕大部分海軍造船廠對航母建設經驗的嚴重缺乏,而且也受制蘇聯中央政治局的指導思想壓力, 加上過於著重水下核力量的偏執思維,使蘇聯艦載航空力量建設一直舉步維艱,直到80年代開始建造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才使蘇聯海軍艦載航空兵力量的建設上踏出了第一步,和在80年代末期開始加緊建造更先進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是戈爾什科夫對蘇聯海軍建設最終極的目標的最後嘗試,但當時蘇聯嚴重積弱的國家經濟,以及即將步入解體的現實問題來說,這種在戈爾什科夫已經逝世後才開始的遲來的建設,已永遠來不及了。[2]
戈爾什科夫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思想家:在他領導下蘇聯開始發展遠洋進攻能力。在他的《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海軍》、《國家的海上威力》等作品中,闡述了他「積極進攻」的觀點,對蘇聯海軍軍事學術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被譽為「現代蘇聯海軍之父」。一艘航空母艦亦以他命名。他很喜歡一句格言:「要更好,不要夠好("Лучшее - враг хорошего")」並把它掛在辦公室牆上,這句話被《獵殺紅色十月》引用過,也曾經被諾爾瑪在1983年第三版《蘇聯海軍指南》中引用。[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