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嶼彈藥本庫,又稱為漁翁島彈藥本庫,是位於澎湖西嶼內垵村的一處地下洞窟式彈藥庫軍事遺跡群,於2010年11月23日登錄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日本於1895年3月攻佔澎湖後,設立澎湖島要塞(今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將澎湖多數區域劃為要塞地帶。根據《澎湖島要塞防禦要領書》所規劃,由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工程的12座堡壘砲臺設施,於開始在1900年(明治33年)起工,除了在眾砲臺地帶設有彈藥支庫及砲側庫外,更擇交通便捷、地點隱密之處,設置能儲備大量彈丸及火藥以供隨時支應各砲臺火力,以發揮制敵效果的彈藥本庫,其中除了西嶼彈藥本庫外,在澎湖地區周圍則規劃紅木埕彈藥本庫、大山彈藥本庫及大山臨時火藥庫、雞舞塢彈丸本庫庫等,共五座彈藥庫。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軍接收日軍留下的物資、建物,將此彈藥本庫稱為「牛心灣彈藥集積所」。[1],2010年11月23日,澎湖縣政府將西嶼彈藥本庫登錄為澎湖縣縣定古蹟,起對其軍事設施展開調查與保存,並進行土窟式清涼彈藥庫、洞窟式單窟乾燥彈藥庫、洞窟式雙窟乾燥彈藥庫的大型修復工程[2] ,2021年則以「西嶼彈藥本庫軍事文化園區」之名開放遊客參觀。[3]
如今的洞窟式單窟乾燥彈藥庫、洞窟式雙窟乾燥彈藥庫,在日治時期時被列為「砲側庫」或「砲具庫」,雙層牆體穹窿結構,先於山腹岩盤上,挖出一個圓拱形的山洞,用混凝土塊堆疊成外庫結構,在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內庫空間,為滿足恆溫、恆濕的要求,且為儲存無煙火藥而設計,另外在彈藥庫內的溫溼計,旁邊牆體佈滿銅片,能夠有徹底隔絕電磁脈衝與溼氣的效果。
另一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屬於地上建築,外牆由石牆疊砌,內牆則做木板牆及防潮用高架木地板,屋架為用角鋼鋼架等形成複式構造,屋瓦採用文化瓦(燻黑瓦)。[4][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