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群居型蝗蟲(英語:locust,源自拉丁語 locusta ,意為蚱蜢[1])是劍角蝗科中具有聚集階段的各種短角蝗蟲。這些昆蟲通常本身是散居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變得具有群居性並改變它們的行為和習慣,形成蝗群。群居型蝗蟲和普通蚱蜢物種之間沒有分類學上的區別;兩者定義上的差別取決於一個物種是否會在間歇性適宜的條件下形成群體;這種行為在多個蝗蟲譜系中各自獨立演化產生,包括了5個不同的蝗蟲亞科中的至少18個屬[2]。
通常這些蝗蟲是無害的,它們的數量很少,並不對農業造成重大的經濟威脅。然而,在乾旱和植被快速生長的適宜條件下,它們大腦中的血清素會引發巨大的變化:它們開始大量繁殖,當種群變得足夠密集時,就會變成群居並四處遊蕩(大致等同於遷徙)。它們會形成一群無翅的若蟲,然後變成成群的有翅膀的成蟲。蝗蟲帶和蝗蟲群會四處移動,迅速掠奪田地,破壞莊稼。成年蝗蟲是強大的飛蟲;它們可以長途跋涉,在蝗群定居的地方消耗掉大部分綠色植被[3]。
自史前時代以來,就有蝗蟲造成過蝗災。古埃及人曾將它們刻在墳墓上,《伊利亞特》《摩訶婆羅多》和《聖經》中都曾提到過這些昆蟲[4]。蝗群毀壞了農作物,並造成了饑荒和人類遷徙。近代以來,農業實踐的改變以及對蝗蟲繁殖地更好的監控使得在蟲害早期階段採取控制措施成為可能。傳統的蝗蟲防治使用地面或空氣中的殺蟲劑,但實踐表明更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更為有效。
蝗災現象在20世紀有所減少,但儘管有現代的監控和控制方法,蝗群仍然可以形成;當合適的天氣條件出現而防控警惕性下降時,蝗災仍會發生[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