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蜜蜂科的一屬昆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虎頭蜂(Vespa),另稱胡蜂,或黃蜂,以其外形及大顎而得名,是一種具危險性的有毒昆蟲,會攻擊其他接近蜂巢的動物。據指出,台灣常見的虎頭蜂以「黑腹胡蜂」毒性為最強[1],警戒的範圍也最大。
虎頭蜂屬於社會性昆蟲部落,成員包括一隻負責產卵的蜂后、大量的工蜂和少數的雄蜂。虎頭蜂體色鮮明,通常黃黑相間,大顎發達,腹部末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蜂毒是由許多胺基酸組成之毒蛋白,會使人出現中毒現象,如紅腫、奇癢、刺痛、灼熱等過敏現象,嚴重時引起患者休克死亡。
虎頭蜂依據種類的不同,其分布範圍可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數量少則數千隻,大者多達兩萬餘隻蜂。牠們築巢一般在樹枝、地窟內。為了採食及築巢安家,成蜂常在花叢中、樹蔭下,以及屋簷、枯墓地、糖果廠,垃圾堆、水果攤、雜木林等處活動。成蟲除了會直接吸食水果汁液或樹汁等簡單醣類,本身並不直接吃肉(因消化系統簡單),但主要覓食行為都在捕捉其他昆蟲、鱗翅目幼蟲或其他蜂類幼蟲,並咬成肉團攜回蜂巢,這是因為虎頭蜂幼蟲必須攝食大量肉類蛋白質,而幼蟲在消化肉類後,同時也會反芻高胺基酸的流質液體以供成蟲食用。
虎頭蜂蜂巢,警戒範圍約在直徑100公尺左右,黑腹虎頭蜂的警戒區域尤大[來源請求]。其攻擊性與氣候有關,如在氣候燥熱、陰雨天或季節轉變時(如秋冬之交),蜂群較不穩定。此外,牠們築巢時最容易群起攻擊,並且其選擇目標多為黑色、具絨毛或正在活動的動物,這是因為頭髮與熊或其他小型食肉目動物同樣大多是黑色的,故此人類受攻擊時創傷最嚴重的部位往往在頭部。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2]
全世界胡蜂屬共有23種,台灣記錄有9種[3]:
虎頭蜂較不注意或難以察覺淺色,且不攻擊光滑的平面物體。如有吃剩的食物則必須丟棄,亦需避免噴香水或使用具有濃郁香味的清潔劑及肥皂洗臉,以免引來蜂群。
在野外活動時仔細領聽聲音和視察周遭狀況,如發現有虎頭蜂圍繞林邊飛翔則一定有蜂巢,不可前進,趕快回繞行走。如是少數巡邏蜂,先靜止不動再慢慢退回,待蜂飛離後趕快回頭奔跑,千萬不要刻意招惹牠們。如果遇到虎頭蜂在家中築巢,須請專業人員前來摘除,切勿自行拆除以免發生叮咬事件。
若遇到蜂群攻擊時,應分秒必爭地盡快逃跑(團體攻擊時分開奔跑),並保護頭部,可用衣物蓋頭,或一邊奔跑一邊用衣物在頭頂輪轉,再將衣物拋出,朝反方向快跑。如環境許可,可鑽進草叢,但不可潛入水中,因為蜂群有可能會在水面上等待。
虎頭蜂的毒針與蜜蜂不同,為獵食生存工具,可連續終生重複使用,並不像蜜蜂螫後會在受害者皮膚留下毒囊。
由於其毒性的潛伏期可達1~2天,除了被螫時的劇痛外,如果被螫次數不多,在20分~6小時內的身體過敏反應也有可能引發癢、暈眩、胸部不適、眼瞼嘴唇等部位明顯腫脹;嚴重者則可能會產生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身體虛弱、乃至休克反應。如果被數十隻螫傷,或受本身體質影響,可能引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反應。
急救土方主要為塗抹尿液、阿摩尼亞等,原理是破壞毒蛋白。但一般醫界不建議。仍以儘速送醫、觀察支持性治療為主。
以下列舉發生於臺灣地區較嚴重的虎頭蜂攻擊事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