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薛辯的祖先從川蜀地區遷徙到河東郡汾陰縣,因此定居在那裡。薛辯的祖父薛陶與族人薛祖、薛落等人分別統領部眾,所以當時號稱三薛。薛辯的父親薛強又襲位統領部落,而薛祖、薛落的子孫暗劣昏憒,薛強於是總領三營,他善於安撫,百姓歸附,歷經石虎和苻堅的時代,長期據守黃河自保,在姚興時期擔任鎮東將軍,入朝出任尚書。薛辯自小就英俊豪爽,倜儻有雄才大略,四方英雄豪傑慕名紛紛投奔。薛強去世後,薛辯又襲位統領三營,擔任姚興的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郡太守。薛辯知道後秦姚氏國運衰落,就放棄官職回家保衛家鄉。薛辯逐漸驕傲,頗為失去民心。劉裕北伐平定姚泓後,薛辯舉部向劉裕投降,當即獲署理相國掾,不久又出任寧朔將軍、平陽郡太守,得到鎮守北道的重任[1]。等到劉裕的軍隊失守長安,薛辯於泰常四年三月癸丑(419年5月3日)和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派遣使者向北魏投降[2],薛辯屢次在黃河邊立功,北魏任命薛辯出任河東郡太守以抵禦胡夏[3],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薛辯出任平西將軍、雍州刺史,賜予爵位汾陰侯。當年薛辯前往平城朝見,魏明元帝深深的器重他,次年才讓薛辯回到駐地。魏明元帝對薛辯說:「我讓愛卿到西部,意在關西,愛卿應該能完成好我的謀劃,與我一起做長安的主人。」薛辯回去後專心農事訓練士兵,常年派數千軍隊進攻赫連氏的胡夏。魏明元帝對他多有表彰和獎勵,任命他擔任并州刺史,又授予大羽真。泰常七年(422年),薛辯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四,魏明元帝因為計劃沒能實現,深深的悼念痛惜,贈予薛辯並、雍二州刺史[4][5][6]。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