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達製片廠/華達片場(Wader Film Studio)是1950-1960年代香港其中一間主要的電影製片廠。主要投資者是新加坡的何啟榮家族, 五十年代初原本租用九龍城的友僑片廠攝製電影,但1952年9月27日凌晨發生大火,導致損失慘重。友僑製片廠在災後繼續運作, 而新加坡何啟榮家族則決定在青山公路葵涌段6咪半至7咪之間的地皮,興建一所具新設施的製片廠,沿用華達這名字。這廠1953年落成後,曾是香港規模最大最先進的電影製片廠。在1953-1973年間,該廠共攝製電影1287部,佔同期香港電影總產量的五分之一[1]。 1
創立
華達製片廠由胡晉康(William C.K. Hu, 1910-1964)創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五十年代初, 原本租用九龍城友僑片場運作。1952年9月,九龍城華達製片廠被燒毀,胡取得新加坡光藝製片公司(Kong Ngee)資金重建製片廠。1953年,位於葵涌的華達製片廠成立,包括面向青山公路的寫字樓和其西面的廠房[2][3]。由胡晉康出任總經理,何漢廉任副經理,另聘許立齋任廠長,張仲竹當副廠長。
電影製作
從一開始,華達製片廠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為其他電影公司提供拍攝場地和設施,而不是自己製作電影。該廠配備最新攝影設施,有固定的攝影師、佈景師、燈光師及錄音師等,將片場租給各製片公司,以穩定光藝製片公司的片源。在該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山長水遠」,由張瑛、白燕和梅綺主演,並由珠璣執導,於1954年3月完成。
根據1954年的《遠東經濟評論》,華達製片廠「佔地120,000平方英尺[4],有兩座建築物,設有多座最大可達60'x 120'x 34'影棚。每天可處理35,000英尺的菲林,每月最多可製作60個電影拷貝。它從德國、英國和美國進口的設備價值約65萬港元。」1957-58年,製片廠最多每天同時拍攝7-8部電影,包括粵語、國語、福建話和潮州話電影,由粵劇到時代喜劇的各種流派電影都有[5]。
結束
1973年,光藝製片公司以300萬港元的價格將華達製片廠賣給了地產商。製片廠重建為華達工業中心(Wah Tat Industrial Center)[6]。
花絮/誤傳
𠻝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