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譜》,又名《香蕈譜》,是中國南宋時期關於菇類的一部專著,陳仁玉撰,成於淳祐五年(1245年)。書中介紹了浙江台州所產的11種菌類,詳細描述了形狀、性味、品級、生產、食用方法與誤食毒菌之後的解毒方法。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介紹菌類的專著,儘管篇幅較短,正文僅有一卷800餘字,該書對此後菌類書籍的撰寫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快速預覽 菌譜, 作者 ...
菌譜
Thumb
四庫全書版《菌譜》
作者陳仁玉
類型譜錄類
語言文言文
成書年代南宋
發行資訊
保存狀態卷數:1
關閉

內容

《菌譜》又名《香蕈譜》,包括作者陳仁玉自序以及正文,僅一卷,800餘字。陳仁玉青年時期居住在家鄉浙江仙居縣,通過實地考察與品嘗,詳細描述了當地出產的的合蕈(香菇[a]、稠膏蕈(很可能指金針菇)、栗觳蕈、松蕈(松口蘑)、竹蕈、麥蕈(松露)、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鵝膏菌)共十一種菌類,涉及生長環境條件、季節、外觀、氣味、口感、烹飪方法、禁忌、品級、誤食毒菌之解毒方法等要素[1][2]

favicon
2 sources

背景

菌類食用古已有之,《呂氏春秋》記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3]。仙居縣位於浙江中部山區,山林茂盛,盛產菌類,與香菇栽培發源地龍泉慶元景寧一帶相距僅200千米[4],宋代時就是香菇的主產區。《菌譜》自序中寫道[5]

南宋時期,台州臨海縣人謝深甫出任右丞相,數十年後謝深甫的孫女謝道清成為理宗皇后,天台縣人賈似道亦把持大權。這些達官顯貴和民間一樣喜食菌類,於是台州出產的菌類成為了御膳[3]周密在《癸辛雜識》中寫道[5]

由於朝廷上層對菌類的喜愛,民間採摘者絡繹不絕。由於各種食用菌品相、口味不同,且誤食毒菌會造成嚴重後果,陳仁玉認為有必要使人們辨識這種土特產,因此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與親自品嘗後,撰寫了《菌譜》一書[5]

favicon
3 sources

版本

《菌譜》一書有多個版本,《百川學海日語百川学海》、《說郛》、《山居雜誌》、《墨海金壺》、《珠叢別錄》、《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初編》等叢書均有收錄該書[6]。日本中村克哉在《香菇栽培史》(シイタケ栽培史)中還引用了另一版本的《菌譜》[4]

favicon
1 sources

影響與評價

《菌譜》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首部介紹菌類的專著,內容豐富,言簡意賅,對後世菌類研究有深遠的影響。明代潘之恆《廣菌譜》與清代吳林《吳蕈譜》都受到了《菌譜》的直接影響。《廣菌譜》有部分內容直接摘自《菌譜》,而《吳蕈譜》將菌類劃分為上、中、下品也是受到了《菌譜》的啟發[1]

注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