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羅撞擊坑(Moreux)是火星伊斯墨諾斯湖區的一座撞擊坑,其中心坐標位於北緯42.1度、西經315.6度處,直徑138公里。該特徵取名自法國天文學家氣象學家泰奧菲勒·莫羅(1867年-1954年),1973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批准接受[1]

Quick Facts 行星, 坐標[錨點失效] ...
莫羅撞擊坑
Thumb
海盜號拍攝的圖像
行星火星
坐標[錨點失效]42.1°N 315.6°W / 42.1; -315.6
火星方格列表伊斯墨紐斯湖區
直徑138 公里
命名泰奧菲勒·莫羅(Theophile Moreux)
Close
Thumb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拍攝的莫羅撞擊坑立體圖。
Thumb
莫羅撞擊坑及附近其他隕坑的雷射高度計地圖,顏色表示高程。

伊斯墨諾斯槽溝群就橫亙在莫羅撞擊坑的西面。

冰川

莫羅撞擊坑的外貌已被冰川改變。最近使用來自各類探測器相機所拍攝圖像的研究發現,該隕坑的邊緣、坑壁及中央峰表面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侵蝕。這些變化是由氣候發生重大轉變時富冰物質的侵位蝕刻引起[2]。據信目前許多地方仍含有大量與冰川有關的水冰[3][4],冰川侵蝕形成了許多的銳蝕地形,在這種地形上行走將是非常困難,因為地表分布著大量的褶皺、陷坑等,並且通常覆蓋著顯示冰川移動方向的線狀條紋。這種崎嶇的表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埋藏的地下冰升華所致。冰直接從固態變成氣態(這一過程稱為升華),在地下留下空隙。從而使上方地層發生塌陷[5]。冰川並非由純冰構成,而是摻雜著塵埃和岩石。有時當積冰融化時會將這些物質大量留在地表形成類似壟脊的地形,這種壟脊被稱為冰磧石。火星部分地區分布有許多扭曲的冰磧群,這種狀況可能是冰磧形成後其它的地質運動所造成。有時大塊積冰從冰川上脫落,被埋在地表下。在它們融化時,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坑穴[6],在地球上此類地形被之為鍋穴壺穴,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蔓苳雙湖公園(Mendon Ponds Park)可見到一些相同地質作用形成的鍋穴。下面來自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的圖片顯示了莫羅撞擊坑中可能存在的鍋穴

撞擊坑通常有一圈覆蓋著噴射物的邊緣,相比之下,火山坑則一般沒有邊緣或噴射沉積物。較大的隕石坑(直徑大於10公里或6.2英里)裡面常會有一座中央峰[7],這種中央峰是因撞擊後坑底反彈所形成.[8]。有時撞擊坑會裸露出被掩埋的地層,地下深處的岩石也會被拋到地表。因此,撞擊坑可向我們展示地表深處的構成。

沙丘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