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通稱紅色芬蘭,是1918年1月29日在芬蘭內戰期間,由芬蘭人民代表團成立的一個短命社會主義共和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這一名稱是在1918年3月俄羅斯和紅色芬蘭談判期間由弗拉基米爾·列寧提出的[1]。紅色芬蘭的管轄地區以及白軍與芬蘭紅軍之間的分界線在1918年1月至2月間基本不變,直到3月白軍發起總攻[2]

Quick Facts 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 首都 ...
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
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
1918年—1918年
Thumb
紅色:芬蘭紅軍曾占有的地區(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
白色:芬蘭白軍曾占有的地區
首都赫爾辛基
政府社會主義共和國
• 主席
庫萊爾沃·曼納英語Kullervo Manner
歷史時期芬蘭內戰
• 建立
1918年1月29日
• 終結
1918年5月5日
ISO 3166碼FI
前身
繼承
芬蘭大公國
芬蘭王國
Close

歷史

1918年1月29日,紅色芬蘭獨立。1918年2月23日,芬蘭人民代表團在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主導下制定了紅色芬蘭的憲法草案。該憲法並沒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色彩,而是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概念。在1918年紅色芬蘭覆滅前,憲法草案並未正式通過。[3]

在芬蘭一月革命後,一個重大問題擺在了紅色芬蘭的面前:人民民主制度在芬蘭是否妥善可行。由於缺少頒布的憲法,導致紅色芬蘭內部制度在並不完善,由赤衛隊控制,充滿了紅色恐怖,「民主社會主義」並沒有真正實行[4]。儘管紅色芬蘭可以通過3月1日的紅色條約得到蘇俄的援助,但是兩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只專注在國內事務上[5]

最終,在德國的干涉下,芬蘭王國的白軍突破了紅色芬蘭的防線,5月5日統一了全芬蘭,後建立芬蘭共和國[6]。白軍勝利後,芬蘭社會主義者分為兩派。一派留在芬蘭,服從芬蘭共和國的制度,而另一派則流亡莫斯科流亡,並支援社會主義革命[7]

參見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