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塔·葛貝洛娃(斯洛伐克語:Edita Gruberová,斯洛伐克語發音:[ˈedita ˈɡruberoʋaː],1946年12月23日—2021年10月18日),斯洛伐克女高音歌劇演唱家,20-21世紀最偉大的戲劇性花腔女高音,有著「至尊女高音」、「美聲女皇」、「花腔女皇」、「極致技術大師」和「歐洲夜鶯」之美譽。她那優美、清晰、強而有力的戲劇性嗓音、極具辨析度的鑽石特質的音色、超強的高音和超高音能力及持久力、標誌性的弱音高弱音能力,以及她對曲目的精湛理解和個性化詮釋,是她成為莫札特系列歌劇(尤其是《魔笛》中夜后),以及史特勞斯歌劇(比如《澤貝涅塔》)的完美的詮釋者。葛貝洛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對德奧歌劇的最權威詮釋者之一,為此她還當選為史特勞斯藝術協會的名譽主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歌劇演唱家當選,是一個巨大的榮耀。在她藝術生涯中,葛貝洛娃通過出演重要的美聲歌劇中的主角,取得巨大的突破,成為近百年來現代美聲曲目跨世紀的最權威代表人物之一。權威音樂評論家Joachim Kaiser稱葛貝洛娃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她的聲音已經達到了人類的某種極限」。Jurgen von Kesting則認為,葛貝洛娃的存在是一個「異數」,她是屬於19世紀那些璀璨的至尊女高音(Assoluta) 行列。
生平
葛貝洛娃出生於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母親是匈牙利人,而父親是德國人後裔。斯洛伐克語是葛貝洛娃的母語。她最初在布拉提斯拉瓦音樂學院就讀,師從瑪麗亞·梅德韋茨卡 (Mária Medvecká)。其後他轉到布拉提斯拉瓦演藝學院(VŠMU)繼續深造。求學期間,她一直是當地著名民歌樂隊「Lúčnica」的主唱歌手,更有幾次機會登上斯洛伐克國家劇院的舞台。
1968年,葛貝洛娃首次登台,在布拉提斯拉瓦出演《塞維利亞的理髮師》中的羅西娜。1968年,葛貝洛娃在法國土魯斯贏得一次歌唱大賽後,便被分配到班斯卡·比斯特理察的J. G. 塔約伏斯基劇院擔任歌劇獨唱家直至1970年。由於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政權實施的「正常體制」,令斯洛伐克與非共產國家的邊界一直關閉。梅德維卡暗地裡為葛貝洛娃在1969年夏天安排了一次面試,過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隨即表示要聘用葛貝洛娃。翌年2月7日,葛貝洛娃迎來事業的突破,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首次登台,主唱莫札特《魔笛》中的夜后。葛貝洛娃同時決定移民到西方。其後,葛貝洛娃一直留在維也納當獨唱家,且常會被邀請到世界各大歌劇院獻唱,特別是各個花腔角色。
1974年,葛貝洛娃首次在格林德伯恩音樂節首次登台,1977年首次登上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皆是扮演夜后。1977年首次現身薩爾茨堡音樂節,出演卡拉揚指揮下,威爾第《唐·卡洛》中的王后侍女。1981年,她在讓-皮埃爾·波內勒執導的電影版《弄臣》中,和盧奇亞諾·帕瓦羅蒂共同擔綱[1]。1984年,以飾演貝利尼《卡普雷特和蒙太奇》中的茱莉葉,作為自己在倫敦皇家歌劇院的首演。而她出演的《弄臣》、《阿里阿德涅在納索斯島》中的澤賓內塔、《茶花女》、《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後宮誘逃》、《瑪儂》和《化妝舞會》中的奧斯卡備受好評。
而葛貝洛娃的其他重要角色包括,莫札特《唐·喬凡尼》中的唐娜·安娜;董尼采第《聯隊之花》中的瑪莉和《羅伯托·德弗羅》中的伊莉莎白女王和羅西尼《賽密拉米德》,還有最近的新嘗試──貝利尼的《諾爾瑪》。
葛貝洛娃留下不少錄音,尤其以董尼采第的都鐸女王歌劇系列和美聲歌劇作品的錄音而著名。部分葛貝洛娃的演出可見於DVD影碟,如《弄臣》、《瑪儂》、《諾爾瑪》和《羅伯托·德弗羅》。
2019年三月葛貝洛娃正式以歌劇《羅伯托·德弗羅》在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告別了歌劇舞台,並展開了告別演唱會,於同年的十二月葛貝洛娃於德國蓋斯特霍芬舉行了人生中最後一場獨唱會。葛貝洛娃原本於2020年仍有一系列演出計畫,因COVID-19肆虐,無奈以74歲高齡宣布結束51年的輝煌演出生涯。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