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舍赫拉查達》(俄語:Шехеразада,英語:Scheherazade,又譯舍赫拉查德或天方夜譚),作品35,是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1888年所作的一套交響組曲。它的創作靈感來自阿拉伯經典《一千零一夜》一書,[1]故有時也被直接稱作《一千零一夜》。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十二歲時入讀聖彼得堡海軍學院,直到1862年畢業(當時他已十八歲)。正當他為前路煩惱,要在海軍及音樂間作抉擇之際,海軍已經急不及待召他至艾瑪斯船艦(Almaz)服役,為期三年,並須行走於南北美洲及歐洲之間。原本他本人已決心離開軍隊,奈何兄長卻堅持不得要領;但當他回家俄羅斯後,里姆斯基本人卻獲得一個度身訂造之職銜——擔任海軍樂隊之督察,直至1884年被新任海軍部長廢除。他從軍期間之所見所聞,還有在樂隊之經驗,皆為他日後寫作「天方夜譚」提供無盡靈感。
天方夜譚於1888年完成,翌年於萊比錫首演;此曲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最後所寫的純交響大作之一。他生前形容此曲之配器,已經將俄國音樂之父格林卡所制定之常規編制高度發揮,及為他本人之創作階段劃上句號。在此交響詩當中,他原本希望憑音樂表情記號作各個樂章之標題,但今天欣賞到之四個樂章皆以當時之場景為題。
首演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寫了一段簡短的介紹:
蘇丹王沙里亞—他覺得天下女子皆不忠,跟每個妻子初夜後處死。蘇丹娜·舍赫拉查達連續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娛樂蘇丹王救了自己。蘇丹王基於好奇一天天延後處死日期,最後背棄自己冷血的誓言。
第一樂章開頭威迫感的銅管樂,表出專橫冷血的蘇丹王沙里亞。
在幾個木管和弦後可以聽到代表舍赫拉查達的動機,一段充滿感性、溫柔、蜿蜒的小提琴獨奏,由豎琴伴奏。
組曲由四個樂章組成:
此乃本樂曲之尾聲,舍赫拉查德記起蘇丹王的威脅,遂說出一個使人震驚之故事—開首描繪熱鬧之巴格達節日,後來有逃亡海上的英俊青銅騎士,他所坐之船隻於海上經歷驚濤駭浪,其後亦船毀人亡。小提琴再奏出舍赫拉查德之主題,引向平靜優美之終結—蘇丹王被舍赫拉查德之妙語連珠所打動,兩人最後更成為終身之夫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