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德国柏林分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舍訥貝格[1](德語:Schöneberg,德語:[ˈʃøːnəˌbɛʁk] (ⓘ))是德國柏林的一個分區。2001年以前,它是柏林一個單獨的區,包含了下屬區弗里德瑙。2001年與滕珀爾霍夫合併為滕珀爾霍夫-舍訥貝格區。
在1760年10月7日七年戰爭期間,奧地利和俄國軍隊聯合進攻柏林,舍訥貝格的村莊和教堂被大火徹底燒毀。1874年,新老舍訥貝格合併為一個實體,1898年獲得市鎮權。1920年舍訥貝格成為大柏林的一個區。區政府完成於1914年,二戰後用作西柏林的市政府,直到1991年柏林統一,才遷回米特區的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
舍訥貝格的街區包括富裕的住宅區巴伐利亞區(Bayerisches Viertel)、紅島(Rote Insel)、南地(Südgelände)和位於柏林環形城鐵以外的林登霍夫(Lindenhof)。
自從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的威瑪共和國時期以來,諾論多夫廣場(Nollendorfplatz)周圍地區是柏林的同性戀中心。1933年納粹黨執政,關閉了Motzstraße大街的埃爾多拉多夜總會(El Dorado)。畫家奧托·迪克斯以此作為他的一些著名作品的主題。克里斯多夫·依修伍德就住在諾論多爾夫大街街角。這公寓成為他的書《再見,柏林》(1939年)以及後來的音樂劇《歌廳》(1966年)和電影《歌廳》(1972年)的基礎,現在掛上了紀念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