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已廢止的鐵道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北投線,俗稱浴湯線,是臺灣鐵路管理局(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淡水線的廢止支線,自北投車站分歧[1]。該條鐵路是為了將旅客運往北投溫泉區而建,可說是臺灣最早純為了觀光而建的鐵道[2][3][4]。目前和淡水線一樣,經過改建成為台北捷運的路線,即新北投支線。本線僅有北投站及新北投站兩站,長約1.2公里。該條支線於臺灣日治時期便開始營運,後隨淡水線一同停駛[5]。
北投溫泉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廿年(1894年)德國商人奧里(Ouely)於北投興建溫泉俱樂部,後來日治時期平田源吾來此於明治廿九年(1896年)開設臺灣第一間溫泉旅館「天狗庵」,帶動了北投溫泉區的開發[2][3]。而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大日本帝國陸軍在北投溫泉區興建了陸軍療養院,隔年的日俄戰爭中即有不少傷兵被送來這裡療養,據說療效奇佳[2][3]。之後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臺灣婦人慈善會取得瀧湯溫泉附近約6000坪的大日本帝國海軍用地,並出資改善浴場品質,並向海軍請願,修築了一條從北投通往溫泉區(新北投)的道路(過去溫泉區雖然發展快速,但因淡水線北投車站仍有段距離,且溫泉區附近多為海軍用地,不能任意開發使用,故交通不便)[2]。後來在大正二年(1913年)時,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曾耗資5萬6千圓改建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2]。
而到了大正五年(1916年),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運輸課課長村上彰一的努力下,興建了載運旅客前往溫泉區的新北投支線,為一條完全以觀光為興建目的的路線[4]。不過村上彰一於該路線築成當年便在日本去世,未能見到新北投線通車;而為了紀念其貢獻,當時的民政長官兼鐵道部長下村宏遂為他立了「村上彰一翁碑」(現存於北投普濟寺)[2]。而也因為該條路線的「新北投驛」,所以才有「新北投」這個名稱的出現[2]。
新北投線自大正五年(1916年)4月1日開始營運之後,促進了溫泉區的發展,極盛時期曾有35家溫泉旅館(1935年時[2])。且為了因應旅客的增加,昭和十二年(1937年)時還擴建了新北投驛。但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昭和廿年(1945年),新北投線因戰備需求而將鐵軌拆掉轉作他用(據說是被插在淡水海邊以妨礙盟軍登陸[2]),直到戰後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才復舊完成[5][4][3]。
目前新北投支線沿線還留有幾個阻絕柵欄[4];而本線原有之終端式設計新北投車站,捷運新北投支線興建時原欲拆除,後來臺北市政府象徵性用新臺幣一元賣給臺灣民俗村保存[6]。地方曾一度發起「新北投車站風華重現」運動、「新北投車站回娘家」募款運動,希望能將新北投車站搬回北投。經過多年協調,臺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公司決定無償把車站捐給臺北市,而後臺北市文化局開始後續工作,計畫在2016年前讓車站在北投重組完成[6]。2013年8月8日,臺北市政府的工作小組進入臺灣民俗村進行建築測繪、構建編號等工作,之後便將拆解運回北投重組[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