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型電腦是內建螢幕和字母數字鍵盤的小型可攜式個人電腦(PC),重量通常在1至3公斤(2.2至6.6英磅)左右,螢幕尺寸大多在280至430公釐(11至17英寸)之間。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筆記型電腦的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效能卻越發強大。為了要縮小體積,筆記型電腦通常需要有液晶顯示器(液晶螢幕),部分機種還有觸控螢幕。除了鍵盤以外,筆記型電腦還裝有觸控板觸控點作為定點裝置,也可以用USBThunderbolt連接其它外部裝置

Quick Facts 「筆記型電腦」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筆記型電腦」的各地常用名稱
一臺 AppleMacBook Pro 筆電
中國大陸筆記本(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手提電腦[1][2][3]
臺灣筆記(型)電腦[4][3]、筆電
港澳手提電腦、筆記本(電腦)[3]、Notebook
新加坡手提電腦、筆記本(電腦)、筆記型電腦、隨身電腦[3]
馬來西亞手提電腦、筆記本(電腦)、筆記(型)電腦[3]
泰國筆記(型)電腦、筆記型電腦[3]
Close
賣場中的筆電

就現在來看,筆記型電腦從用途上一般可分為4種類型:商務型效能型多媒體型特殊用途。商務型筆記型電腦(business notebook)的設計強調可攜式性優秀、電池續航時間長,功能上比較偏重於文書處理功能和資訊安全,擁有較小較薄的顯示器和機身;效能型筆記型電腦(performance notebook或performance laptop)也稱遊戲型膝上電腦(gaming laptop),注重處理器主頻圖像彩現能力,有大螢幕、高解析度主記憶體大等特徵,一些型號還擁有獨立顯示卡來保障影格率,但價格、可攜式性、散熱和電池續航等「適用」方面的評分往往都不出色;多媒體型筆記型電腦(multimedia notebook)也稱全能型筆記本(all-round notebook)或通用型筆記本(general-use notebook),講究多方面平衡的綜合效能,有較出色的螢幕解析度揚聲器音色,電池續航和散熱能力也中規中矩,CP值也較高;而特殊用途筆記型電腦(speciality notebook)是服務於專業人士,可以在酷熱、嚴寒、低氣壓、沙塵暴雨戰場甚至水下等惡劣環境下使用的機型,通常這種機型講求構造堅固、效能可靠。

截至2022年5月9日,2022年一季度全球筆記型電腦占有率最高的5位廠商(按市場佔有率降序排列)為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宏碁[5]

歷史

Thumb
Alan Kay拿著他的Dynabook概念的模型(相片:200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
Thumb
世界上第一台筆記型電腦:Epson HX-20,於1980年發明並於1981年發布

隨著個人電腦(PC)在1971年變得可行,可攜式個人電腦的想法亦隨之而來。1968年,Alan KayXerox PARC設想了一種「個人可攜式資訊操縱器」,[6] 並在其1972年的論文中稱其為「Dynabook」。.[7] IBM於1973年對IBM特殊電腦可攜式APL機器(SCAMP)進行了演示,該原型基於IBM PALM處理器[8] 1975年9月發布的IBM 5100是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可攜式電腦,其基於SCAMP原型。[9]

愛普生公司於1981年11月18日在拉斯維加斯COMDEX展覽會上發布了一款採用液晶顯示器及帶有內建蓄電池的筆記型電腦HC-20,該筆記本在北美銷售型號為HX-20,由愛普生公司員工橫澤由紀夫於1980年7月設計出。HX-20是廣泛承認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筆記型電腦,其重量僅有1.6公斤,而且內建可續航50小時的鎳鎘電池。同年4月3日美國Osborne計算機公司也推出了Osborne 1,不過該計算機使用CRT顯示器,沒有內建電池,其體積龐大,重達10.7公斤,不容易攜帶。第一台翻蓋型專業筆記本是1982年美國Grid Systems公司推出的GRiD Compass 1101,重量5公斤,但由於售價太高,只有一些政府單位、軍隊、以及太空總署的太空任務得以使用。東芝也遂在1985年11月推出了9英寸液晶單色顯示屏T1100筆記型電腦,T1100被認為是世界首台廣泛銷售於市場的筆記型電腦。

硬體

Thumb
華碩制外殼筆記型電腦,展於2008年CeBIT。
Thumb
發佈會上展示的MacBook Air超薄電腦
Thumb
HP Mini 2133小筆電
Thumb
玻璃外殼製作的Acer S7-391超極致筆電
  • 機殼(enclosure):機殼是筆記型電腦的主體,相當於桌上型電腦機箱,除了美觀外更起到對CPU主記憶體記憶體電池組等內部硬體的保護作用。筆記本機殼的外形大致是厚度在25公釐(1英寸)以下的扁長方體,較為流行的外殼材料有工程塑料鎂鋁合金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複合塑料),其中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外殼兼有工程塑料的低密度高延展及鎂鋁合金的剛度與封鎖性是較為優秀的外殼材料。一般硬體供應商所標示的外殼材料是指筆記型電腦的上表面材料,托手部分及底部一般習慣使用工程塑料
  • 處理器(processor):和個人電腦一樣,處理器是筆記型電腦的核心裝置[10],但和桌上型電腦不同,筆記型電腦的處理器除了速度等效能指標外還要兼顧功耗。因為處理器本身功耗較高,所以筆記型電腦的整體散熱系統的效能也不能忽視。大早期的筆記型電腦只有中央處理器(CPU),但現在大部分筆記本都有整合的圖形處理器(integrated graphics processor)來分擔圖像處理工作,一些遊戲級筆記本甚至會額外配有獨立的顯示卡
  • 電池組(battery pack):筆記型電腦使用有電池管理系統蓄電池(所謂的「智慧型電池」),能夠在沒有AC電力供應的情況下直接給內部硬體和顯示器供應DC電能,在有機會插入電源供電後再給電池充電備用。大部分筆記本電池可以在中等使用強度的情況下保障大約一小時的使用時間。
  • 定點裝置(pointing device):筆記型電腦一般會在機身上搭載一套定點裝置(相當於桌上型電腦的滑鼠,也有搭載兩套定位裝置的型號),早期一般使用軌跡球作為定位裝置,現在較為流行的是觸控板指點杆。由於Windows 8特別強化適用於觸控式螢幕的平板電腦設計,所以一部分筆記型電腦開始增加觸控式螢幕作為新的定位裝置。除此之外,筆記型電腦也可以使用USB資料線、無線接收藍牙技術連接外部的滑鼠和觸控筆繪圖板
  • 散熱系統(cooling system):筆記型電腦的散熱系統由導熱裝置和散熱裝置組成,其基本原理是由導熱裝置(一般使用熱管)將熱量集中到散熱裝置(現在一般使用製或散熱片風扇,也有使用水冷散熱系統的筆記型電腦)散出。鮮為人知的散熱裝置還有鍵盤,在敲打時也可以散去熱量。不過,由於筆記型電腦散熱系統空間較小,用久了容易積滿灰塵,導致散熱系統效能減退,風扇噪音增加,嚴重時更會令風扇停頓,導致處理器過熱。所以筆記型電腦散熱系統是要不時打理。
  • 擴充裝置:在2010年代前期之前的筆記型電腦,通常內建擴充槽,可插入PCMCIACardBusExpressCard等介面的擴充卡擴展功能。一部份廠牌推出專屬介面的擴充塢。隨著USB的普及與高速化,筆記型電腦已鮮少內建擴充槽或擴充塢。

另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