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澳門天主教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若瑟教區中學(葡萄牙語: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是澳門一所位於澳門半島天主教學校,創辦於1931年,由天主教澳門教區所設辦的一所集幼兒、小學、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教育的學校。聖若瑟教區中學是一所非牟利中英文男女私立學校,為澳門免費公共教育網學校之一[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14日) |
此條目疑似為廣告或包含宣傳性內容。 (2013年3月31日) |
聖若瑟教區中學由四個校區組成,並劃分中文部及英文部,所構成的一個由幼稚園到初中的學校網路;中文部分別位於望德堂前地的幼稚園及中文小學部一年級至二年級(第一校)、位於天神巷43號中文小學部三年級至六年級及中文初中(第三校),英文部則分別位於風順堂上街1號的英文小學部(第二校)及位於大堂街17號的英文幼稚園(第四校)。
為迎合澳門社會對教育服務的需求,學校自2017/2018學年起,已加入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的入網學校系統[2]。
聖若瑟教區中學的教育理念,是以學子的「人」為本,因而「服務他人」便成為該校的辦學宗旨,務期以聖若瑟為典範培養學生成材,使他們能以實事求是之精神和作風去完善自己,以尊重和接受別人的行事,去服務他人,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出自信和自尊,對自己不卑,對他人不亢;辦學宗旨是以「己立立人,實事求是」為校訓,發揚互助互愛、實事求是的精神,培植澳門教區公教子弟,傳播基督的信仰,謀求增進澳門居民的福利。
聖若瑟教區中學校訓是「己立立人(Labor et Virtus)」,是回應聖若瑟修院「往訓萬民(Ite et Docete)」的呼喚。因此天主教澳門教區義無旁貸地委派教區神父直接地領導聖中。教區還會選派受修院教育的神父和修院傑出的導師協助教學。聖若瑟教區中學就是在主保聖人聖若瑟的精神感召下無私、忘己地為澳門的教育服務。
校訓除了己立立人外,在學生手冊以及校刊上所登載的校訓通常是這樣的:「己立立人、實事求是、互助互愛」。實事求是是希望學生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不要走歪路。互助互愛則是充份地表示出聖若瑟教區中學學生以及校友要發揮互相幫助的良好友愛精神。
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歌
“ |
濠鏡喜波平 一片雅歌聲 宏校宇 育群英 育群英 都哉聖若瑟 都哉聖若瑟 大教益昌明 智以廣 德維馨 強體魄 作干城 國土愈安寧 |
” |
聖若瑟教區中學創辦於1931年。最初定名為聖若瑟中葡學校,聖若瑟修院的馬安瑟神父為使華人子弟有更多機會接受中華文化,特倡議修院設立一所教會中學,奉聖若瑟為學校主保聖人,因此聖若瑟修院撥出在風順堂街1至3號院產作為校舍,;其成立與聖若瑟修院關係密切,首任校長由修院院長白安民神父兼任,馬安瑟神父及顏儼若神父任正副監學(即校監)。翌年易名為澳門私立聖若瑟初級中學及附設小學;並成立童子軍團。
1932年,聖若瑟中葡學校更名為聖若瑟中學。同年,由蒙神父創辦的真原小學(即現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落成,位於台山李寶樁街17號。
1933年,澳門教區望德堂的嚴紹漁神父創辦澳門望德學校,並在同一年易名為澳門望德女子中學(即現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
1936年,聖若瑟學校校友會成立及組織公進青年會。
至一九三八年,教廷禁止修院兼收外讀生,教區便關閉聖若瑟葡文書院。而聖中亦於是與修院脫離關係,需成立校董會取締原本修院管理。40年代中葉,大批移民湧入澳門,因而帶進正規辦學模式。由於當時澳葡政府只為葡文學校課程學制立案,主管澳門華人事務的澳葡華務局只對於中文學校監管而不作立案,所以聖若瑟中學改向廣東省教育廳立案[3][4]。
澳門當時經濟衰退及中國戰亂,第二校被迫中途停辦,1946年何心源神父接掌校務,重新向僑務委員會立案,何神父致力發展聖若瑟中學,先後開辦分校多所並設多個學部,除辦正規中,小,幼教育外,更開設師範班培育教師。例如:1946年增女子中學部,1951年設簡易師範科,1961年首辦英文部,期間亦獲當時的社會賢達資助和教區撥地興建校舍,使聖若瑟中學成為當時全澳最具規模的學校。
何校長調任後,戴維理主教兼任聖中校長,委託慈幼會和聖方濟各會管理,自1967年起澳門社會狀況不安,爆發一二·三事件,治安急劇惡化,天主教學校成被針對破壞對象,聖若瑟中學作為當時教區龍頭學校,受最大衝擊。該年五月八日,聖若瑟中學受左派學界評擊,直指當時的自由教師會,導致左派學校學生於是於聖若瑟中學張貼大字報。而及後香港考試局因時下澳門社會不穩狀況,採取保護主義拒絕澳門學生報名參加高考,導致當時大部份高中畢業生放棄升讀大學的念頭,影響中、小、幼學生無心向學以及博彩業一枝獨秀而引起的風波,除女子中學部安穩渡過外,學校受到嚴重衝擊,英文部被迫停辦,男中部、小學部收縮班額,因此遷小學部於男中部上課;教師紛紛轉往他校工作。另外,幼稚園由女中部管理,遷入主教府上課。男子中學部委託慈幼會神父主持男子部校務。
由於澳門社會狀況導致教會學校收生不足,澳門教育事業出現過剩情況,另一方面教區委任管理聖若瑟中學的慈幼會及聖方濟各會先後退出,聖若瑟中學出現辦學管理真空危機。時任署理主教高秉常委託其秘書林家駿神父全權辦理移交,改委羅玉成神父為校長,即聘陳既詒先生主持教務。自此,聖若瑟中學重新直屬教區管轄。教區重新接管後即開始進行教區學校整合將聖若瑟中學與望德中學、真原小學合併成「聖若瑟教區中學」,教區內設「聖若瑟教區中學督導委員會」督導校政。
聖若瑟教區中學成立後發展迅速,於澳門半島多處設有分校。1981年增設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並設立校本部,定校訓為「己立立人」,自此第六校成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總部。1983年於校本部恢復因一二三事件而停辦的英文部,1986年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行政獨立,脫離校本部管理。校本部先後成立「教職員聯誼會」、「雲龍舞蹈社」、「聖中合 唱團」、「聖中史地學會」、「聖中電腦學會」、「聖中生物科技小組」、「聖中管樂隊」、「聖中義工隊」、「聖中救傷隊」等學生組織,並大力發展夜間部。90年代末更迎來龍的行動和出生潮導致收生歷史高峰。
隨著校本部的落成,聖若瑟教區中學進行第四次改編:第一校(望德堂前地)設小學及幼稚園;第二、三校(南灣街50號)設初中及小學;第四校(大堂街19號)為幼稚園;第五校(台山李寶樁街17號)設小學、幼稚園;校本部(青洲河邊馬路)設師範、英文部、高中理組、中四、中五、中六文商組。
由於龍的行動以及1988年產下「龍仔」、「龍女」的效應下,令到學校在1990年代擴班達歷史的高峰,單以1996,年的小學部小一為例合共有12班(即第一校及第二、三校分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班。)
據澳門葡文報章《句號報》在2005年年中報道,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和澳門教區合辧的澳門高等校際學院將遷往青洲。新校園的佔地面積約二萬九千平方米,建築費用達三億五千萬元。大學有意重新打造澳門作為東方宗教培訓基地的角色,以及成為學術培訓及文化活動的中心。另外,也將會與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共用此新校區,該中學的學生將來可直接升讀該大學。
羅玉成校長在2006學年的開學禮上宣布,天主教澳門教區黎鴻昇主教已將青洲校本部擴建之圖則呈交土地工務運輸局,意味著聖中之發展已開始。為配合發展,小學部校舍將有所調整,其中第一及第四校幼稚園共用大堂街第四校校舍,第一校及第二、三校小學部共用天神巷第二、三校校舍,而各校部名稱不變。
2007學年開始,青洲校本部校園清拆,預料需要幾年的時間進行清拆以及重建的工作。校方預期可以於2011學年落成啟用並成為全港澳(以至全亞洲)唯一一所具備幼稚園到大學各階段完備的一條龍學習階級的學校。在2007年9月10日起,對於行政總部以及在校本部上課的學生遷往第二、三校上課,初中由早上8時開始至中午12時50分,下午由2時30分至3時55分。而高一、高二則由上午10:30分至11:55分,下午1時30分至傍晚6時10分,高三則遷往第四校上課,上課時間同初中。而小學部及幼稚園的學生遷往第一校繼續上課。9月15日下午3時至6時,校本部的師生、校友一同舉行對校部的告別儀式,翌日正式重建計劃。
現時的校部雛型源於1979的三校合併,當時以原望德中學校舍作為第一校,真原小學校舍作為第五校,但第五校在1986年後又宣佈行政獨立,所以其作為聖若瑟校網的其中一個校部的時間實際只有短短數年。
但此後與其他校部仍有不同形式的聯繫,例如曾經合併出版畢業同學錄;與及在接收原為第六校開辦的英文中學部後,英文預備班(相當於英小六)生源則為第一、三、五校中文小學畢業生,透過英文程度考試擇優而取;而在第五校開辦中文初中的初期,由於一度未有按年繼續開辦中文高中,也曾安排初中畢業生在課程不衍接下升讀第六校高中。
而在合併時期,聖若瑟教區中學的校徽,與及校服上的相關顏色為紅色,於第五校獨立後,後者仍維持紅色,而其餘第一二三四六校則改為橙色,沿用至今,屬兩邊校部學生外觀上最主要的分別。
於1979年合併重組校部時,第二校本是設於南灣街52號(現中華廣場位置)的的初中部,後來因第三校小學部的遷入,而統稱為第二、三校,後來於1991年一併遷入到現時位於天神巷的新校舍。故當年校內師生一般理解為同一校舍內的初中部為第二校,小學部為第三校。
後來由於相關初中部於上世紀90年代遷入青洲第六校(校本部),如果按先例,則應是青洲校舍統稱為「第二、六校」,或可視為第六校已改為包括整個初高中部,第二校則不復存在了,總之既然天神巷校舍僅設小學部,便應改稱為「第三校」,但實際上多年來仍繼續沿用「第二、三校」之名。直至近年接收了風順堂聖若瑟修院旁,原為海星中學的校舍開設英文小學後,將該校舍定為「第二校」,天神巷校舍才改稱第三校。
現時的「第二校」實際可視為僅有數年歷史的新校區,與合併時的同名校部已無淵源,但反而地理位置是比較接近合併前「聖若瑟中學」時期的第二校(曾先後位於三巴仔街、三巴仔橫街及龍嵩街等地)。
第六校,亦即校內師生稱呼的「校本部」,自當年青洲校舍落成以來,除了是校網的行政中心、校長辦公所在地外,多年來還一直是作為校網結構頂端的高中部,導致外界以向來較關心高中畢業的角度,就只知有「聖五」、「聖六」之分,而不理解其下「一二三四」的結構。不計算早已獨立的第五校,目前活躍於社會各階層的聖中(高中)校友,絕大部份都是畢業於青洲校舍的。
有別於當年的「第五校行政獨立」,對於近年第六校的實際獨立,官方的資料是相當含糊,甚至在相關第一二三四校、及第六校的網站中也沒有明確說明。但實際上於2017年羅玉成校長離任後,第六及第一二三四校是分別由喬樹勇校長及李仁傑校長接任,而不久後2019年夏天的第三校小學畢業生,也不再升讀第六校中學部,而是於第三校天神巷校舍中開設初中部,可見現時第六校實際也已獨立。而在校服外觀上,目前則與第三校中學部間仍未有明顯分別。
第三校將於2025年夏天迎來首屆的高中畢業,屆時澳門將時同存在「聖三」、「聖五」及「聖六」三批實際各自獨立系統之「聖若瑟教區中學」高中畢業生。
聖若瑟教區中學現時共有四個校區,別有中文部及英文部,提供幼兒至高中教育服務。其中行政中心設置於第四校。
下列均為各校區的現時情況:
校區 | 教學語言 | 提供課程 | 校區位置 | 校舍簡介 |
---|---|---|---|---|
中 文 部 |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一校 | 中文 | 幼兒教育 (一年級至三年級) 小學教育 (一年級至四年級) |
望德堂前地13號 | 毗鄰望德聖母堂,前身為望德中學,目前仍保留有當年的部份建築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三校 | 中文 | 小學教育 (五年級至六年級) 中學教育 (初一級至高三級) |
天神巷43號 | 毗鄰主教座堂,校園亦與主教府相通,於1991年啟用,取代原位於南灣街52號之校舍 |
英 文 部 |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校 | 英文 | 小學教育 (一年級至六年級) | 風順堂上街1號 | 毗鄰聖若瑟修院教堂,原為海星中學校舍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四校 | 英文 | 幼兒教育 (一年級至三年級) | 大堂街17號 | 屬合併前「聖若瑟中學」遺留之今歷史最久遠之校舍 |
刊物名稱 | 創刊日期 | 簡介或備注 |
---|---|---|
《學而集》 | 1982年 | 學術性刊物,曾出版6期,現已停刊。 |
刊物名稱 | 創刊日期 | 簡介或備注 |
---|---|---|
《聖中新報》 | 1993年5月 | 是為不定期出版的期刊,但每個學年必定會出刊一期,2006年停刊。 |
《聖中一瞬報》 | 不詳 | |
《百合》 | 2008年9月26日 | 由學校主導、學生參與編採之月刊 報導學校、校友活動等訊息 為首份對校內外聯繫之刊物。 |
刊物名稱 | 創刊日期 | 簡介或備注 | 國際標準書號 |
---|---|---|---|
《慶祝廿八週年校慶特刊》 | 1958年 | 校內刊物 | 無 |
《慶祝林家駿神父晉升澳門助理主教 | 1987年 校內刊物 | 無 | |
《都哉聖若瑟》 | 1991年3月19日 | 60周年校慶紀念特刊 校內刊物 |
無 |
《聖若瑟教區中學建校六十五周年特刊》 | 1996年3月19日 | 校內刊物 | 無 |
《七十五年雅歌聲》〈校史述析〉 | 2006年5月1日初版 2006年11月18日修訂 |
慶祝建校鑽慶出版系列 | ISBN 99937-764-5-9 |
《七十五年雅歌聲》〈校友謦欬〉第一冊 | 2006年5月1日初版 2006年11月18日修訂 |
慶祝建校鑽慶出版系列 | ISBN 99937-764-6-7 |
《七十五年雅歌聲》〈校友謦欬〉第二冊 | 2006年5月1日初版 2006年11月18日修訂 |
慶祝建校鑽慶出版系列 | ISBN 99937-764-6-7 |
刊物名稱 | 創刊日期 | 簡介或備注 |
---|---|---|
《聖中校友》 | 不詳 | 校內及校友刊物 |
任次 | 中文名 | 任期 | 備註 |
---|---|---|---|
聖若瑟中葡學校時代 | |||
1 | 馬安瑟神父 | 1932 - 1933 | 建校校長,聖若瑟中葡學校校長 |
聖若瑟中學時代 | |||
2 | 顏儼若神父 | 1932 - 1960 | 改稱為聖若瑟中學校長 |
3 | 呂子莊神父 | 1941 - 1943 | |
4 | 李仲漁神父 | 1943 - 1945 | |
5 | 劉一心神父 | 1945 - 1946 | |
6 | 何心源神父 | 1946 - 1966 | |
7 | 戴維理主教 | 1966 - 1972 | |
8 | 魯炳義神父 | 1972 - 1974 | 天主教澳門教區委派慈幼會的神父擔任 |
9 | 羅玉成神父 | 1974 - 1981 | 促成合併的校長,1979年起改稱為聖若瑟教區中學校長 |
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時代 | |||
9 | 羅玉成神父 | 1981 - 1988 | 1981年起遷校本部入第六校 |
10 | 高天予神父 | 1988 - 2000 | 1991年起遷英文部入第五校 |
11 | 袁偉明神父 | 2000 - 2004 | |
12 | 羅玉成神父 | 2004 - 2007 | |
重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時代 | |||
12 | 羅玉成神父 | 2007 - 2017 | 第六校重建完工後退任 |
聖若瑟教區中學時代 | |||
13 | 李仁傑先生 | 2017 - 2022 | 重設英文部,撥第二及第四校提供幼兒及小學英文教育,加入政府免費教育學校系統 |
14 | 吳庭照先生 | 2022 - 現在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