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5號(或UK 5)是英國和美國合作專門在X射線波段觀測天空,並共同使用的太空望遠鏡。它於1974年10月15日從印度洋聖馬可平台發射,一直運行到1980年。這是作為羚羊專案的一部分發射的倒數第二顆衛星。

Quick Facts 任務類型, 運營方 ...
羚羊5號
Thumb
任務類型天文學
運營方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英語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 NASA
國際衛星標識符1974-077A
衛星目錄序號7471
太空飛行器屬性
製造方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發射質量130.5公斤(288磅)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無法識別日期。年份必須為4位數(年份小於1000時使用前導零)。 UTC
運載火箭偵查兵火箭英語Scout (rocket family)B-1
發射場布羅格裏奧航太中心英語Broglio Space Centre
任務結束
離軌日期1980年3月14日
軌道參數
離心率0.00325
近gee點512 km(318 mi)
遠gee點557 km(346 mi)
傾角2.9 degrees
週期95.3 minutes
曆元1974年10月14日 23:00:00 UTC[1]
搭載儀器
  • Rotation Modulation Collimator
  • 2- to 10-KeV Sky Survey Instrument
  • High-Resolution Source Spectra
  • Bragg Crystal Spectrometer
  • High-Energy Cosmic X-Ray Spectra
  • All-Sky Monitor
← Ariel 4
Ariel 6 →
Close

背景

羚羊5號號是英美聯合羚羊專案的第五顆也是倒數第二顆衛星[2]。這是該系列中第三顆完全在英國建造的衛星[3]。它在發射前被命名為UK 5,發射成功後更名為羚羊5號[4]

1967年5月,英國和美國在羚羊3號發射時首次討論了羚羊5號的計畫。科學研究委員會(SRC)在6月發佈了一份實驗需求的提案,並於1968年7月正式向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數提出[5]

衛星設計

發展

1969年,樸茨茅斯的馬可尼太空與防禦系統(MSDS)被選為主承包商。SRC選擇MSDS Frimley作為姿態控制系統(ACS),選擇MSDS Stanmore作為核心倉庫[4]

為了看看偵查兵火箭的隔熱罩是否可以擴大,以適應此次任務更大的實驗艙。設計了一個更大的隔熱罩,進行了這項研究,讓美國進行了一次實驗和英國進行了五次實驗[4]

活動

羚羊5號旋轉穩定[3]。這顆衛星改進了羚羊4號的姿態控制sfn|Dalziel|1979|p=413}}。它使用液體丙烷,通過減壓閥膨脹,並以散裝儲罐溫度加熱[6]

電力來自安裝在環繞太空船周長7/8的太陽能電池,並以3.0 Ah的鎳鎘電池儲存[6]

感測器

全天空監視器(ASM)是兩個一維針孔相機,衛星每次旋轉都會掃描大部分天空[7]。角分辯率為10°×10°,有效面積為3平方公分(0.465平方英寸),帶通為3-6 keV。ASM設計用於滿足2公斤(4.4英磅)、每秒1比特和1 W的資源預算[7]

巡天儀器(SSI)的角分辯率為0.75×10.6°,有效面積為290平方公分(45平方英寸),帶通為2–20keV[7]

任務

發射

發射行動耗時六週,從古皮號英語Guppy (aircraft) Guppy從索尼島(Thorney Island)起飛開始[8]。該衛星於1974年10月15日從肯雅海岸外印度洋聖馬可平台發射[9]

操作

衛星由阿爾普頓實驗室(英語:Appleton Lab.)的任務控制中心操作[10]。它以每分鐘超過10轉的速度旋轉[10]。羚羊5號 一直運營至1980年[2]

成果

在發射後的四年內發表了100多篇科學論文[11]

註解

參考資料

進階讀物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