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陸軍第30步兵師(英語:30th Infantry Division)是在一戰與二戰期間隸屬於美國陸軍國民警衛隊的一支步兵師。該師的綽號為「老胡桃木」,意在向美國前總統安德魯·傑克遜致敬。德軍則戲稱其為「羅斯福的黨衛軍」(Roosevelt's SS)。[1]美國軍方歷史學家塞繆爾·馬歇爾 評價該師為歐洲戰區排名第一的步兵師。自1944年6月至1945年4月,第30步兵師共經歷282天的激烈戰鬥。[2]該師在1974年解散,其番號與歷史沿革現由第30裝甲旅級戰鬥隊繼承。[3]
根據1917年的軍隊計劃,這支部隊原本以第9師(其下轄單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維吉尼亞以及田納西)的番號入役,但其番號在美國於1917年4月加入一戰後得到更改。[4]1917年10月,步兵師在其新番號下在陸軍國民警衛隊中正式完成入役。(其單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喬治亞以及田納西)
部隊的建制包括:第117、第118、第119和第120步兵團,第113、第114和第115炮兵團,第113、第114和第115機槍營,第105工程營以及其他支援單位。
1918年5月,該師被派往歐洲並抵達英格蘭,不久之後它便啟程前往西線戰場。該師與第27師一同被編入美國陸軍第二軍,但並未和美國遠征軍的大部隊一同作戰,而是被分配至英國遠征軍第二集團軍並使用英式裝備。
在戰爭中,第30師參與的大型軍事行動包括伊普爾-萊斯攻勢以及索姆河攻勢,並在聖昆廷運河戰役中突破興登堡防線。(該師是突破防線的兩個美國師其中的一個)在7月到10月三個月的戰鬥中,部隊陣亡軍官及士兵1,237人,受傷及失蹤7,178人。
第30師是美軍在一戰中榮譽勳章獲得人數最多的師。[5]
時間 | 軍階 | 指揮官 | 時間 | 軍階 | 指揮官 |
---|---|---|---|---|---|
1917年8月28日 | 少將 | J.F.莫里森 | 1918年3月30日 | 准將 | L.D.泰森 |
1917年9月19日 | 准將 | 威廉·斯科特 | 1918年4月7日 | 准將 | 山姆遜·法森 |
1917年10月14日 | 少將 | C.P.湯斯利 | 1918年5月3日 | 少將 | G.W.瑞德 |
1917年12月1日 | 准將 | 山姆遜·法森 | 1918年6月12日 | 准將 | R.H.諾貝爾 |
1917年12月6日 | 少將 | C.P.湯斯利 | 1918年6月14日 | 少將 | G.W.瑞德 |
1917年12月17日 | 准將 | 山姆遜·法森 | 1918年6月15日 | 少將 | 山姆遜·法森 |
1917年12月22日 | 准將 | L.D.泰森 | 1918年7月18日 | 少將 | 愛德華·路易斯 |
1917年12月28日 | 准將 | 喬治·加特利 | 1918年12月23日 | 准將 | 山姆遜·法森 |
1918年1月1日 | 准將 | 山姆遜·法森 | - | - | - |
1944年2月22日,第30步兵師在美國接受兩年左右的訓練後,在師長利蘭·霍布斯少將的統帥下抵達英格蘭,並在6月之前一直於該地進行訓練準備參加入侵諾曼第行動。[7]
1944年6月11日,該師登陸諾曼第奧馬哈海灘(奧馬哈登陸戰5天後),在清肅維爾埃陶德運河後於7月7日跨過維爾河。[8] 自7月25日,第30步兵師作為眼鏡蛇行動中突破聖洛防線的先頭部隊,該行動的目的為突破諾曼第灘頭堡從而打破兩軍自諾曼第登陸以來的僵持局面。
在行動期間的7月24日及25日,第30步兵師遭遇到了嚴重的友軍火力誤傷。為了清除諾曼第戰場上的樹籬牆,從英格蘭出動的美國陸軍航空兵轟炸機對美軍陣地對面德軍防線的一條1×3英里的走廊進行地毯式轟炸。但航空部隊的行動策劃者,由於對支援地面部隊這一任務的不屑或缺乏經驗,而給B-24及B-17轟炸機裝載500磅的航空炸彈而非殺傷人員的100磅炸彈。炸彈完全摧毀道路橋梁而給部隊的行動造成了困難。因航空部隊在沒有告知地面部隊指揮官的情況下將轟炸路線偏轉了90度,從而導致一條原本作為參照物的道路錯誤地成為了轟炸起始點。再加上作戰時指示轟炸點的紅色煙霧意外的轉變了飄動方向,造成航空炸彈錯誤地投向美軍所在的陣地。在兩天內,友軍火力共造成一百名美軍人員傷亡,陣亡人員中包括美國陸軍地面部隊總司令萊斯利·麥克奈爾中將。
8月6日,第30步兵師在莫爾坦附近接替了精銳的第1步兵師的防線。[9]德軍隨後向阿夫朗什運動。第30步兵師隨即與德軍精銳的黨衛軍第一裝甲師遭遇,並在該地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在8月7日至12日的戰鬥中,該師挫敗了敵軍的計劃並重創了其先頭部隊。9月10日,在巴黎解放後,部隊向東開進穿過比利時並於維塞和列日兩座城市跨過馬斯河。該師單位於9月12日進入荷蘭,第二天,馬斯垂克得到解放。進入德國後,部隊沿武爾姆河運動。1944年10月2日,部隊向設有重防的城市亞琛發起進攻並於10月16日與第1步兵師成功會師,從而完成對亞琛的包圍及後續的占領。
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後,第30步兵師於11月16日清除了敵軍位於亞琛東北面的突出部並於28日穿過阿爾斯多夫抵達因德河,隨後部隊退往修整區。12月17日,該師被緊急向南調往至馬爾梅迪-斯塔沃洛地區以阻擋敵軍在突出部戰役中的猛烈攻勢——該戰役是德軍在西線最後一次試圖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嘗試。在戰鬥中,該師再一次與黨衛軍第1裝甲師交手並再一次重創其先頭部隊。第30步兵師於1月13日發動反攻,並於1月26日抵達位於比利時城市聖菲特以南2英里的地點。其後部隊退出戰鬥並於1月27日前往利爾納附近的集結區,之後其又前往位於亞琛附近的另一個集結區並準備向魯爾河一帶的德國西部邊境發動縱深更大的攻勢。1945年2月23日,盟軍於於利希附近跨過魯爾河。
第30步兵師於3月3日退往後方進行訓練與休整,3月24日部隊參加強渡萊茵河作戰。部隊隨後在德國境內追擊敵軍並清除殘餘抵抗兵力。其於4月7日攻占哈默爾恩,12日攻占布倫瑞克,4月17日協助攻克馬格德堡。數天後,西方盟軍與蘇聯紅軍在易北河附近的格魯尼沃爾德完成會師。二戰歐洲戰爭結束後,第30步兵師經過短暫的占領時期後啟程返回美國並於1945年8月19日抵達。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二戰結束後,第30步兵師於1947年再一次組建為國民警衛隊單位,並由三個州的單位組成。[11]下轄第119,第120及第121步兵團。[12]
1954年,部隊完全成為由北卡羅來納陸軍國民警衛隊運作的單位,其原屬于田納西州的部分被改編為第30裝甲師並由阿拉巴馬陸軍國民警衛隊維持供給。1968年該師被編為第30機械化步兵師。1974年1月4日,該師再一次被解散,其位於北卡羅來納的旅被改編為第30步兵旅(機械化獨立旅),其第2旅被改編為第218步兵旅(機械化獨立旅)。[13]
臂章圖案背景的「O」,「H」字母,為該師暱稱「老胡桃木」(Old Hickory)的兩個首字母,「XXX」為該師番號「30」的羅馬數字。該圖案最初於1918年10月23日獲准作為第30師的臂章,1974年2月20日改為第30步兵旅使用。目前該臂章為北卡羅來納陸軍國民警衛隊第30裝甲旅級戰鬥隊所使用。[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