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國音樂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伊·奧比森(英語:Roy Orbison,1936年4月23日—1988年12月6日),也被稱為「The Big O」[1],是一位美國創作歌手,最出名是他標誌的墨鏡,及個性鮮明強而有力的嗓音,所作歌曲多樣,曲調充滿憂鬱的情感。
羅伊·奧比森 Roy Orbison | |
---|---|
歌手 | |
暱稱 | The Big O |
出生 | Roy Kelton Orbison 1936年4月23日 |
逝世 | 1988年12月6日 | (52歲)
死因 | 心肌梗死 |
職業 | 唱作人 |
配偶 | Barbara Orbison |
音樂類型 | 搖滾, 搖滾樂, 洛卡比里, 鄉村音樂, 流行音樂 |
演奏樂器 | 歌唱, 吉他, 口琴 |
活躍年代 | 1953年–1988年 |
唱片公司 | Sun, RCA, Monument, MGM, London, Mercury/PolyGram, Asylum, Virgin |
網站 | 官方網站 |
相關團體 | Traveling Wilburys, Teen Kings, The Wink Westerners, Class of '55 |
著名樂器 | |
|
奧比森從小在德薩斯州生活,高中時開始在洛卡比里樂隊中歌唱,直到他與孟菲斯的太陽唱片公司簽署合約。他最大的成功於1960年和1964年之間,在Monument唱片公司的時候,有二十二首歌曲被放置在「廣告牌排行榜」前四十名,包括《Only the Lonely》,《Crying》和《Oh, Pretty Woman》[2]。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的歌唱事業停滯不前,直到八十年代恢復了名聲,因他的幾首翻唱歌曲以及大衛·連治1986年的電影《藍色夜合花》起用了單曲《In Dreams》。
1988年,奧比森加入了起名為Traveling Wilburys的歌星組合,與佐治·夏里遜,鮑勃·迪倫,湯姆·佩蒂和傑夫·林恩發布了新的個人專輯[3]。他於當年十二月因心臟病發逝世,正在他東山再起之時。他的一生有悲劇的意味,包括他的第一任妻子和他兩個兒子在不同的事故中離世。
奧比森的嗓子有男中音至男高音的音域,音樂學者認為他有三個或四個純八度的音程[4]。奧比森強而有力的、充滿激情的嗓音,加上複雜的音樂編排,令許多樂評人指出他的音樂像歌劇,給他起了個綽號「搖滾樂的卡魯索」[5]。埃爾維斯·皮禮士利以及佩蒂和迪倫,曾分別表示他的聲音是他們聽過最偉大和最有特色的[6]。
1987年奧比森被布魯斯·斯普林斯廷推薦進入了「搖滾名人堂」。同年,他入選「納許維爾歌曲作者名人堂」,兩年後進入「歌曲作者名人堂」。《滾石雜誌》將奧比森放在「有史以來最偉大藝術家」名單第三十七位,以及「有史以來一百個最偉大歌手」名單第十三位[7]。2002年,《廣告牌雜誌》把奧比森列在他們的「前六百名錄音藝術家」名單第七十四位[8]。2014年,奧比森獲選進入「美國流行音樂名人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