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绿猪笼草

綠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viridis)是菲律賓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特別是迪納加特島薩馬島及周邊一系列的小島嶼。[1][2]其與翼狀豬籠草N. alat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1]

快速預覽 綠豬籠草, 科學分類 ...
綠豬籠草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綠豬籠草 N. viridis
二名法
Nepenthes viridis
Micheler, Gronem., Wistuba, Marwinski, W.Suarez & V.B.Amoroso (2013)[1]
關閉

種加詞來源於拉丁文viridis」,意為「綠色的」,指其植株的典型顏色。[1][3]

植物學史

發現史

綠豬籠草由托馬斯·格羅內邁爾(Thomas Gronemeyer)沃爾克·海因里希於2007年發現。關於該發現發表於2008年期的德文期刊《露葉毛氈苔》中,但其被視為翼狀豬籠草的綠色變型。[4]

2012年9月,該類群在網上又被重新識別為一個新的物種並置於「"Nepenthes species 2"」下。[5]同時被處理的還有來自民答那峨島及周圍地區的其他4個新物種。[5][6][7]年後,由托拜厄斯·傑雷(Tobias Gieray)、托馬斯·格羅內邁爾、馬里厄斯·米歇爾(Marius Micheler)大衛·馬爾溫斯基(David Marwinski)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5]組成的團隊又進一步研究了綠豬籠草的發現地。

正式描述

2013年,在德國食蟲植物協會的2013年期《露葉毛氈苔》中綠豬籠草被正式的描述了。[1]描述者共有六人,分別為馬里厄斯·米歇爾托馬斯·格羅內邁爾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大衛·馬爾溫斯基、及來自菲律賓的沃利·蘇亞雷斯(Wally Suarez)維克托·B·阿莫魯索(Victor B. Amoroso)[1]植物學描述及討論為德文,鑑別則為英文。[1]

模式標本CMUH 00008636由馬里厄斯·米歇爾與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於2012年8月23日在迪納加特島採集。[1][8]標本存在於菲律賓棉蘭老中央大學(CMUH)

學名占用

雖然這個物種是在2013年才進行科學描述的,但其學名「Nepenthes viridis」早在150年前就已被使用了。約翰內斯·伊萊亞斯·特斯曼在1859年[9]對某一可能為翼狀豬籠草的栽培品種的描述中就已使用了該名稱。[10]但其描述被認為是一個裸名(無有效的發表),因此該名稱可以用於描述2013年發現的新物種。[10][11]

形態特徵

綠豬籠草為攀緣植物,株高可達4米。其莖大致為圓柱形,成年植株的莖直徑可達9公釐,節間距可達10公分。[1]

幼苗的葉片具流蘇,可長達10公分。[1]較成熟的蓮座狀植株的葉片為披針形至橢圓形,可長達25公分,寬3.5公分至4公分,而不存在幼苗的流蘇邊緣。中脈兩側各存在1至2條縱脈。葉尖為急尖。葉柄槽狀,半抱莖,略下延。籠蔓可長達15公分,並具有大量蜜腺。[1]

攀援莖的葉片與蓮座狀植株的形態類似,但節間距更大。[1]其更長更寬,偶爾可為捕蟲籠長度的3倍,如分布於薩馬島上的個體。[12]

捕蟲籠

綠豬籠草的幼苗葉片上的捕蟲籠可長達10公分。其具有發達的籠翼,可寬達2公釐,存在於整個捕蟲籠的腹面,且具長2至3公釐的流蘇。唇寬1至2公釐。籠蓋幾乎為完美的圓形,寬約1.5公分。籠蓋存在寬約1.5公釐的蓋龍骨。[12]

綠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三分之一為球狀,上部為圓柱形,中部略微收縮。其可長達16.5公分,寬至4公分。籠口可寬達3公分。唇為圓柱形,寬5至7公釐。流蘇狀的籠翼僅出現於捕蟲籠上部,下部為一對隆起。流蘇毛須的間距為數公釐,接近唇處的毛須最長(可達1.3公分)。籠蓋為圓形至心形,並明顯為拱形,直徑可達3.5公分。籠蓋下表面存在長7至8公釐,高3公釐的蓋龍骨。籠蓋基部的後側存在一個長2至3公釐的分叉籠蔓尾。[1]

綠豬籠草的上位籠的基部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唇下部略收縮。其大小與下位籠類似。高可達18公分,寬可至2.4公分。唇為圓柱形至略扁平,寬約5公釐。唇前部常凸起,呈豁口狀或波浪狀。籠口寬可達3.6公分。翼缺乏流蘇,縮小為一對隆起。籠蓋為橢圓形至心形,並明顯為拱形,長可達3.8公分,寬可達3.2公分,且下表面存在蓋龍骨。蓋龍骨的大小與下位籠類似,長7至8公釐,高3公釐。籠蔓尾可長達4公釐。[1]

綠豬籠草的上位籠與下位籠在野外主要為綠色,即使其存在於陽光直射的開闊地,也僅為部分植株上位籠的籠翼可能略顯紅色。捕蟲籠的內表面則接近白色。[1]

花序

綠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可長達60公分。花柱可長達50公分。大部分花梗帶2朵花,長約2.5公分。[1]

生態學

分布範圍及原生地

綠豬籠草為菲律賓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存在於迪納加特島薩馬島沿海地區,及周圍大量小型島嶼中。[1]其正在於富含腐殖質的岩石地區,且常有陽光直射。[1]

分布於迪納加特島的綠豬籠草的原生地常驚人的微小,常僅存在於近垂直的岩壁頂部的植被中。所以在這裡地區綠豬籠草常呈岩生[1],根系則嵌入岩縫中[5]。如果周圍存在植被,其則會纏繞在周圍的植被上以做支撐,所以其可能幾乎懸吊在距離水面有數米的垂直岩壁上。由於在所在之處常陽光直射,岩壁可能非常的熾熱,這使得綠豬籠草常在旱季大部分的枯萎,僅留存頂芽的幾片綠葉。[1]

自然雜交種

尚未確認記錄到綠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1]雖然迪納加特島還存在其他5種豬籠草物種(貝里豬籠草美林豬籠草民答那峨島豬籠草奇異豬籠草寶特瓶豬籠草),但這些物種都存在於該島的內陸地區,並不與綠豬籠草存在於同一地區。綠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能存在於薩馬島,其在此與美林豬籠草N. merrilliana與廣義翼狀豬籠草N. alata s.l.同域分布。[1][13]

相關物種

Thumb
Thumb
左:產自呂宋島北部安布考山(Mount Ambucao)的狹義翼狀豬籠草的上位籠。
右:產自民都洛阿爾孔山(Mount Halcon)的小花豬籠草的上位籠。

綠豬籠草與翼狀豬籠草組的物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其中包括翼狀豬籠草塞西爾豬籠草N. ceciliae科普蘭豬籠草N. copelandii絕滅豬籠草N. extincta小花豬籠草N. graciliflora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N. hamiguitanensi奇坦蘭山豬籠草N. kitanglad倉田豬籠草N. kurata萊特島豬籠草N. leyte民答那峨島豬籠草N. mindanaoensis內格羅斯島豬籠草N. negros拉莫斯豬籠草N. ramos薩蘭加尼豬籠草N. saranganiensis超基豬籠草N. ultra[14][15][16][17]這些物種都為菲律賓特有種,且其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特徵,比如葉柄具翼、捕蟲籠籠蓋下表面基部存在附屬物,及上位籠基部通常較寬。[14][15]

翼狀豬籠草組的分類

在綠豬籠草的模式描述發表前不久[18],植物學家馬丁·奇克馬修·傑布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將廣義翼狀豬籠草分隔為若干子類群的論文,包括新的狹義的翼狀豬籠草(僅分布於呂宋島北部),新恢復的小花豬籠草(保和島萊特島呂宋島民答那峨島民都洛班乃島薩馬島錫布延島)及新描述的內格羅斯島豬籠草比利蘭島內格羅斯島)與拉莫斯豬籠草(民答那峨島)。[15][16]根據這一分類方法,大部分以前被視為翼狀豬籠草的物種現在都被置於小花豬籠草下。[1]雖然在綠豬籠草的模式描述中提及了這些分類更改,但描述者注意到馬丁·奇克與馬修·傑布的處理完全基於植物標本,並未進行實地研究。此外,他們也指出民答那峨島的翼狀豬籠草組分類狀態仍不明確,因為翼狀豬籠草與小花豬籠草的花梗常僅存在一朵花,而分布於民答那峨島的種群的花梗則存在兩朵花。他們還指出,由於拉莫斯豬籠草的下位籠仍未知,所以其描述未解決其分類狀態問題。[1][19]因此,他們決定不再對綠豬籠草與馬丁·奇克與馬修·傑布定義的狹義翼狀豬籠草進行比較,而與B·H·丹瑟於1928年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定義[20][注 1],及之後於史都華·麥克佛生2009年的著作《舊大陸的豬籠草》更改的廣義翼狀豬籠草進行比較。[23]

與翼狀豬籠草的差異

可以從捕蟲籠數方面的特徵將綠豬籠草與狹義的翼狀豬籠草區別開來。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即是綠豬籠草的上位籠要窄得多,其上三分之一極具縮窄,而唇下部則迅速的擴大。而翼狀豬籠草的上位籠則多少為圓柱形,幾乎不會縮窄。綠豬籠草唇的前部凸起,呈鋸齒狀;該特徵未出現於翼狀豬籠草。綠豬籠草的籠蓋也極具特徵,為明顯的拱形,且下表面的中線處存在突出的蓋龍骨。相比之下,翼狀豬籠草的籠蓋呈圓形,且蓋龍骨為三角形或不存在。此外,兩者在捕蟲籠腹面的籠翼的發達程度上也存在差異。綠豬籠草的籠翼僅存在於下位籠及中位籠的上三分之一處,其籠翼大(可達13公釐)且量大。而翼狀豬籠草的中位籠的籠翼通常更密集(間距2至3公釐)。關於籠蔓尾,綠豬籠草的下位籠的籠蔓尾分叉,而翼狀豬籠草不會。[1][24]

注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