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是對存在於粒線體膜間隙中的蛋白質的統稱。這些蛋白質包括腺苷酸激酶單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等。雖然粒線體擁有自身的核糖體(即粒線體核糖體),可以在粒線體基質中完成蛋白質生物合成,但粒線體膜間隙蛋白全部都是在細胞質基質中完成合成的。膜間隙蛋白有保守性尋靶非保守性尋靶兩種轉運定位方式。有研究表明,粒線體膜間隙蛋白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1]

分類

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的轉運機制與粒線體其他部分的蛋白質的轉運相比有其特殊性。依據轉運機制等不同可以將其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為3類:[2]

  1. Ⅰ類蛋白是含有一段雙組份分選信號的蛋白質;
  2. Ⅱ類蛋白是需要膜間隙的輔助因子協同摺疊以形成其特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3. Ⅲ類蛋白是含有可以與粒線體膜發生相互作用的疏水面的蛋白質。

功能

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主要為各種激酶,功能是將核苷磷酸化。此外,這某些膜間隙蛋白質也參與細胞凋亡的過程:[3]細胞凋亡時,粒線體外膜通透性增加,使某些可溶性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釋放到細胞質基質中,進一步破壞細胞結構。在這些致死性粒線體膜間隙蛋白質中,如細胞色素c等蛋白質能夠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而如粒線體核酸內切酶G(endo G)、調亡誘導因子(AIF)等蛋白質則以非半胱天冬酶依賴的方式發揮作用。[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