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中指縱長的隊形,與橫隊相對。如:「四路縱隊」、「成一路縱隊」。 軍隊建制的一個層級編制 第一次國共內戰初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些軍下轄縱隊。如: 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福建長汀後,紅四軍七大,整編為第一縱隊(林彪)、第二縱隊(劉安恭)、第三縱隊(伍中豪)。1929年6月9日以閩西農軍組建了紅四軍第四縱隊,縱隊長:傅伯翠,黨代表:張鼎丞。 1928年10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與平江、瀏陽一帶赤衛隊整編為三個縱隊。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第一、三縱隊到井岡山改編為紅四軍第五縱隊;紅五軍第二縱隊由黃公略指揮,留湘鄂贛邊堅持鬥爭。1929年8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與黃公略的湘鄂贛邊紅軍會合,整編為紅五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縱隊 1930年6月紅十二軍第一縱隊與紅四軍四縱組成紅二十一軍。軍長:胡少海,政委:鄧子恢。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縱隊,共計2000餘人。 1930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圍剿中央蘇區,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指揮:第一縱隊司令張輝瓚轄第18、第24、新編第13師;第二縱隊司令譚道源轄第50師、獨立第14旅;第三縱隊司令羅霖轄第77、新編第5師。 1932年12月國民革命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中路軍總指揮陳誠指揮:第一縱隊司令羅卓英轄第11、第52、第59師;第二縱隊司令吳奇偉轄第10、第14、第27、第90師;第三縱隊司令趙觀濤轄第5、第6、第9、第79師。 1933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第一縱隊指揮官衛立煌、第二縱隊指揮官王敬九、第三縱隊指揮官樊崧甫、第四縱隊指揮官李延年、第五縱隊指揮官陳誠、第六縱隊指揮官劉紹先、第七縱隊指揮官薛岳、第八縱隊指揮官劉興、第九縱隊指揮官劉和鼎、第十縱隊指揮官湯恩伯。 中央紅軍長征時,編有紅星縱隊(司令員葉劍英)、紅章縱隊(司令員羅邁)。分別各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隊。 1935年,為圍剿逃到陝北的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國民革命軍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下轄: 剿匪軍第一路(總司令朱紹良) 第一縱隊(司令王鈞) 第二縱隊(司令胡宗南) 第三縱隊(司令毛炳文) 第四縱隊(司令馬鴻賓) 第五縱隊(司令馬步芳) 剿匪軍第二路軍(總司令于學忠) 第六縱隊(司令王以哲) 第七縱隊(司令董英斌) 第八縱隊(司令于學忠兼) 剿匪軍第三路軍(總司令楊虎城) 第九縱隊(司令孫蔚如) 第十縱隊(司令馮欽哉) 第十一縱隊(司令關麟征) 八路軍組編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縱隊,下轄旅或軍分區。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縱隊相當於當代的軍,由若干個師或者旅組成。1949年1月,所有縱隊一律改稱為「軍」。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軍編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快速縱隊。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如果您是透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