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国网球运动员、配音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約翰·派屈克·馬克安諾(英語:John Patrick McEnroe, Jr.,1959年2月16日—),已退役的美國男子網球運動員,單打最高世界排名第一,七座大滿貫男子單打冠軍得主,國際網球名人堂成員。
國家/地區 | 美國 |
---|---|
居住地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出生 | 西德威斯巴登 | 1959年2月16日
身高 | 1.80公尺(5英尺11英寸)[1] |
轉職業年 | 1978 |
退休年 | 1994(單打) 2006(雙打) |
持拍 | 左手持拍(單手反拍) |
職業獎金 | $12,552,132美元 |
名人堂 | 1999 (名人堂網站) |
單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883–198(81.68%) |
冠軍頭銜 | 77(網球史上第六) |
最高排名 | 1(1980年3月3日) |
大滿貫單打成績 | |
澳網 | 四強(1983) |
法網 | 亞軍(1984) |
溫網 | 冠軍(1981、1983、1984) |
美網 | 冠軍(1979、1980、1981、1984) |
其他大型單打賽事 | |
ATP總決賽 | 冠軍(1978、1983、1984) |
雙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530–103(83.73%) |
冠軍頭銜 | 77[2](網球史上第五) |
最高排名 | 1(1983年1月3日) |
大滿貫雙打成績 | |
澳網 | 四強(1989) |
法網 | 八強(1992) |
溫網 | 冠軍(1979、1981、1983、1984、1992) |
美網 | 冠軍(1979、1981、1983、1989) |
其他大型雙打賽事 | |
ATP總決賽 | 冠軍(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
混雙成績 | |
冠軍頭銜 | 1 |
大滿貫混雙成績 | |
法網 | 冠軍(1977) |
溫網 | 四強(1999) |
團體成績 | |
台維斯盃 | 冠軍(1978、1979、1981、1982、1992) |
霍普曼盃 | 亞軍(1990) |
馬克安諾曾是ATP單打和雙打世界排名第一(單打排名首次在1980年3月3日登頂)。 職業生涯取得單打883勝198負和雙打544勝103負。他在職業生涯中共奪得ATP巡迴賽單打冠軍77個(歷來第六位)和雙打冠軍78個,更是ATP史上巡迴賽單雙打冠軍合計最多球員(155冠)。他在1980–1985年間斷地成為ATP單打世界排名第一(球王)共170週,更是連續四年(1981–1984年)成為ATP單打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和連續五年(1979–1983年)成為ATP雙打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以及三年男子單打的ITF世界冠軍(1981年、1983年和1984年)。他是ATP首位獲得超過1000萬美元獎金的球員,職業生涯總獎金達12,552,132美元。
馬克安諾與同時代的另外三位選手康諾斯、伯格和藍道均是被公認為是男子網球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之一;事實上,馬克安諾和這三位宿敵競爭世界第一和大滿貫百熱化的時候,正是男子網球的黃金年代。尤其是與伯格之間的較量被公認為男子網球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之一: 1980年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男單決賽是二人合演網球史上的至尊經典之一,因賽程起伏極具戲劇性,於2017年曾被拍成電影伯格 vs 馬克安諾。
由於父親是駐德美軍,所以他在德國威斯巴登的美國空軍基地出生,他具有愛爾蘭人血統。他有一位弟弟名叫派屈克·馬克安諾,同樣是前職業網球運動員,不過成就和名氣均不及哥哥,一般傳媒以小馬克安諾來稱呼他以作和其兄的分別。
年度 | 賽事 | 場地 | 決賽對手 | 對手國籍 | 勝方比分 |
1977 | 法網 (青少年組) | 紅土 | Ray Kelly | 澳洲 | 6-1, 6-1 |
年度 | 賽事 | 場地 | 搭擋 | 決賽對手 | 勝方比分 |
1977 | 法網 | 紅土 | 瑪麗·卡里洛 (美國) |
弗洛倫察·米哈伊(羅馬尼亞)和 伊凡·莫利納(哥倫比亞) |
7–6, 6–3 |
1977年,馬克安諾奪得法網青少年組男單冠軍,同時他和同胞瑪麗·卡里洛合作,奪得法網成年組混合雙打冠軍;他也參加了法網成年組男單賽事,這也是其個人生涯首次大滿貫成年組男單賽事,他在第二輪以五盤大戰敗於澳洲球員菲爾·登特。
在溫布頓草地賽中,他從會外賽晉級成年組會內賽,在半準決賽中,他又遇上菲爾·登特,不過他這次復仇成功,以五盤大戰擊敗後者晉級;他在準決賽以盤數1比3敗於同胞康諾斯,創出當時會外賽選手在大滿貫的最佳成績。自此,他也退出了青少年組比賽,正式轉入「職業球員」行列。
在美網男單比賽中,他在第四輪敗於1975年冠軍奧蘭特斯而出局。
同年,他入讀史丹佛大學,不過他在翌年因為要轉為職業網球員而選擇退學。[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78年9月,馬克安諾在哈特福贏得其首個ATP男單冠軍,他在決賽擊敗了南非球員克里克;當年,他贏得包括首個年終賽在內的5個ATP單打冠軍,並首次協助美國勇奪台維斯盃冠軍,單打年終排名急升至第4位。
1979年,馬克安諾在WCT總決賽的決賽中,擊敗當年年終球王伯格而奪冠;同年9月,他以20歲之齡,奪得個人首個大滿貫男單錦標——美網,他在決賽以直落三盤7-5, 6-3, 6-3,擊敗1977年12月澳網冠軍美國同胞格魯萊蒂斯,締造了公開賽年代以來最年輕美網男單冠軍紀錄,直至1990年才被山普拉斯打破。該年他奪得10個巡迴賽男單冠軍,並協助美國蟬聯台維斯盃冠軍,單打年終排名升至第2位。
1980年3月初,馬克安諾首次登上ATP單打世界排名第一位。同年,他首次進入溫布頓男單決賽,決賽對手正是連續第五年打進決賽的四連冠球員——70年代末瑞典籍球王伯格,馬克安諾和尋求第五度奪冠的伯格合演了一場被譽為最偉大的溫布頓男單決賽,雙方交戰五盤之下最終由伯格成功衛冕(比分: 6-1, 5-7, 3-6, 7-6(18-16), 6-8),但第四盤的搶七局長達20分鐘,馬克安諾更曾挽救了五個冠軍點,令比賽最終拖入決勝盤,結果他被伯格在的長盤制時段破掉一個發球局負6-8,獲得亞軍。
馬克安諾不久便獲得復仇機會,在兩個月後的美網男單決賽,兩人再度在決賽碰頭,結果馬克安諾在五盤大戰中獲勝(比分: 7-6, 6-1, 6-7, 6-7, 6-4),獲得冠軍。該年他奪得9個巡迴賽男單冠軍,年終世界排名第二。
1981年,馬克安諾在溫布頓男單第一輪對陣同胞Tom Gullikson的賽事中,他曾以粗口the pits of the world辱罵裁判,而被判罰1,500美元,更幾乎被判罰禁止繼續作賽。最後他再次進入溫布頓男單決賽,無獨有偶,對手是尋求第六度奪冠的衛冕冠軍伯格,決賽前伯格擁有溫布頓41場單打連勝的紀錄(亦為當時草地連勝的紀錄,該草地連勝紀錄直至2006年才被費德勒所打破),最終他反敗為勝(比分: 4-6, 7-6, 7-6, 6-4),終結了伯格的在溫布頓的連勝紀錄和王座,馬克安諾首奪溫布頓冠軍; 在稍後的美網男單決賽亦是上屆翻版,馬克安諾再度反敗為勝(比分: 4-6, 6-2, 6-4, 6-3),這是他在美網三連冠,他亦成為1981年溫布頓和美網的雙料冠軍,相反伯格被馬克安諾連續擊倒後卻一沉不起,1982年伯格更宣告退休,傳媒紛紛認為馬克安諾終結了伯格王朝。該年他奪得10個巡迴賽男單冠軍,首次成為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年終球王),也協助美國重奪台維斯盃冠軍。
1982年,馬克安諾在溫布頓男單決賽的五盤大戰中,被宿敵康諾斯擊敗(比分: 6-3, 3-6, 7-6, 6-7, 4-6),宣佈衛冕失敗; 在年終大師賽決賽中,亦被宿敵藍道擊敗,他當年沒有奪得任何一項大滿貫男單錦標,仍然以五冠五亞的成績,連續第二年保持年終球王地位。不過他在台維斯盃賽事中,憑著個人的12場單雙打全勝完美紀錄(雙打搭檔為彼得·弗萊明),協助美國再度蟬聯冠軍。
1983年,他連續第四年進入溫布頓男單決賽,以直落三個盤數6-2橫掃紐西蘭球員克里斯·劉易斯(Chris Lewis),重奪冠軍;當年他亦首次參加當時仍在草地舉行的澳網賽事,他在準決賽敗於最後冠軍韋蘭德。當年他奪得連同溫布頓和年終大師賽(決賽擊敗宿敵藍道而奪冠)在內的7項ATP男單冠軍,並連續第三年保持年終球王地位。
1984年,是他的個人職業生涯最高峰,因此他連續第四年保持ATP單打年終球王地位。
當年,馬克安諾迎來個人職業生涯的最高峰,當季他在ATP單打賽事當中共取得82勝3負的佳績(勝率為96.74%, 為ATP有史以來最高單季單打獲勝率),奪得包括2個大滿貫在內共13項巡迴賽冠軍(費城、里奇蒙WCT、馬德里、布魯塞爾、達拉斯WCT、森林小丘WCT、女王盃、溫布頓、多倫多、美網、舊金山、斯德哥爾摩、年終大師賽),還協助美國隊取得世界團體盃冠軍和台維斯盃亞軍(決賽負於瑞典隊)。
另外,作為發球上網球員的他,同年亦首次進入了紅土泥地舉行的法網的男單決賽,對手正是他在於80年代的宿敵捷克斯洛伐克球員藍道,在當年的法網決賽前夕,他保持了連續42場單打不敗(1984年一年季內的連續39場單打全勝),期間更在五個決賽(1983年年終大師賽,1984年的費城、布魯塞爾、森林小丘WCT、世界團體盃)中悉數擊敗對手。
在法網男單決賽的比賽中,馬克安諾一開始雖領先藍道兩盤(比分6-3, 6-2),但藍道在這之後決定增加上炫高吊球跟反拍穿越球的比例,同時間,疲勞與脾氣失控(比如在第三盤1-1藍道發球0-30時犯下一記失誤後走向場邊對攝影機的耳機警示[3])擊饋了馬克安諾的狀態,使得藍道最終倒趕三盤以比分 6-4, 7-5, 7-5帶走勝利,馬克安諾個人生涯最長的連續42場單打不敗紀錄亦被終結。這場比賽也是馬克安諾距離法網男單冠軍最近的一次。在他的自傳中,他形容這次的失利是他最痛苦的一次輸球,並稱之為職業生涯的影子來作為無法趕走的印象。
同年,他在溫布頓和美網的男單決賽分別擊敗同期兩位宿敵康諾斯和藍道奪得冠軍。他也是最後一位使用木質球拍奪得溫布頓男單冠軍的球員。[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總結1984年,馬克安諾在單打只參加了15項ATP巡迴賽賽事,以及台維斯盃和世界團體盃,除了在辛辛那提的首輪賽事中意外出局外(負於印度球員阿姆里特拉吉),其餘均能悉數進入決賽,奪得13項巡迴賽男單和世界團體盃冠軍,以及法網男單和台維斯盃亞軍,並連續第4年保持年ATP單打年終世界第一。
1985年,他取得8個ATP男單比賽冠軍。同年,也是他最後一次進入大滿貫男單決賽,他在美網決賽表演沒精打采,被強勢的老對手藍道直落三盤打敗(比分: 6-7, 3-6, 4-6),宣佈衛冕失敗。
雖然他奪得8個ATP巡迴賽單打冠軍,以及成功衛冕世界團體盃冠軍,但大滿貫比賽顆粒無收,其年終世界排名已降至第二位,球王地位已被其宿敵藍道所取代,再無重登世界第一,亦意味80年代初的馬克安諾王朝正式結束。
1985年美網是80年代男子網球歷史的分界線,馬克安諾是80年代男子網球上半期的統治者,當馬克安諾在85年美網決賽被藍道直落三盤擊倒後,藍道成功取代了他原來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並成為80年代男子網球下半期的統治者。而且,80年代中的球拍科技已有重大突破,作為數目僅有的木質球拍大師,馬克安諾在85年美網徹底敗於使用碳鋼球拍的藍道,也預示木質球拍已進入歷史舞台,碳鋼球拍也取而代之成為網球壇主流。
1986年,馬克安諾忍受不住外界壓力,曾經六個月沒有參加過ATP巡迴賽。期間他和美國女演員泰妲·歐尼爾(Tatum O'Neal,1973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得主)結婚(他們於1994年離婚),並育有三子女: Kevin, Sean 和 Emily。他在年尾復出並勇奪三項巡迴賽男單冠軍,不過和當打期的80年代初相比,他已經不復當年之勇。
隨著貝克和艾柏格等新一代發球上網球員在80年代中期冒起,加上當時壟斷網壇的藍道,馬克安諾基本上已在大滿貫男單賽事中失去競爭力。
1987年,馬克安諾沒有取得過任何巡迴賽男單冠軍,他在於美網後七個月內沒有參賽,其中有兩個月是因為他在比賽賽期間行為不檢和說粗言穢語,兼罰款17,500美元。
自1986年以來,馬克安諾再沒有達到80年代初的高峯,在其中3次大滿貫男單賽事中,被如日中天的老對手藍道擋出決賽外,包括1987年美網八強、1988年法網第四輪和1989年澳網八強,其中後者也成為1987年美網和和1989年澳網男子單打的最終冠軍。
1989年,馬克安諾在達拉斯WCT總決賽男單賽事中,擊敗世界排名第一藍道並最終奪冠。同年他也進入溫布頓男單準決賽,以直落3盤(比分 : 5-7, 6-7, 6-7)敗於衛冕的瑞典名將艾柏格。另外,他也贏得印第安那波利斯舉行的GTE美國男子硬地錦標賽男單冠軍; 也殺入了加拿大公開賽(蒙特婁)男單決賽,負於一哥藍道奪得亞軍。另外,他和澳洲名將伍德福德合作贏得美網男雙冠軍,使得他的ATP世男單和男雙年終排名均回升至10名以內。
爭議聲從來沒有遠離馬克安諾,他在1990年澳網第四輪男單對陣瑞典球員Mikael Pernfors的賽事中,他曾辱罵裁判和賽事監督,更出言恐嚇當值女司線員和摔壞球拍,結果他被判取消參賽資格。
同年,他進入美網男單準決賽,被賽事最終冠軍美國同胞山普拉斯擊敗。在巴塞爾站男單決賽則苦戰五盤,打敗當時還是新星的前南斯拉夫球員伊凡尼塞維奇,奪冠而回。
1991年,他奪得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男單賽事冠軍,在芝加哥站比賽的決賽中,他以盤數二比一(比分 : 3-6, 6-2, 6-4)反勝弟弟派屈克·馬克安諾,奪冠而回。
1992年,他在澳網第三輪爆冷以直落三盤擊敗貝克,粉碎後者的衛冕夢; 同年他進入溫布頓男單準決賽,被賽事最終冠軍美國同胞阿格西擊敗; 但在雙打方面,他和上屆溫布頓男單冠軍史提希合作取得男雙冠軍。同年他和美國隊隊友合作(陣容包括山普拉斯、阿格西和庫瑞爾等90年代準球王),在台維斯盃決賽以3:1擊敗瑞士隊,奪得冠軍。
馬克安諾在1992年末宣佈退出職業賽事,但仍然參加美國國內舉行的世界團體網球賽(World Team Tennis)和一些表演賽及慈善賽。直到現在他仍參與和網球有關的工作,包括為電視台作比賽評述及接受採訪。他也參演過不少電視劇、脫口騷和電影,主要也是作為網球運動員或評述員身份參與其中,當中包括2004年英國愛情電影《網住愛情》(Wimbledon)中客串一角。2019年,他為Netflix校園青春劇《好想做一次》旁白配音及飾演他自己。
他在世界網球團體賽的單打賽事中更擊敗過一些當時是年青、現役的名將,包括雅典奧運會銀牌得主費什,以及1998年美網和2003年溫布頓亞軍菲利普西斯。在雙打賽事更曾打敗過以發球強勁見稱的現役名將羅迪克,他利用個人良好的截擊能力壓制了後者強勁的發球和正手。
2006年,47歲的馬克安諾暫時復出網球壇,和瑞典雙打名將比約克曼合作,奪得聖荷塞(SAP公開賽)的男雙賽事冠軍,使他在連續四個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千禧年代)都曾奪得過ATP巡迴賽雙打錦標。
當年,他仍參加ATP美林元老冠軍巡迴賽(Merrill Lynch Tour of Champion)。
在2008年的Outback元老冠軍巡迴賽波士頓站,他更以比分2-6, 7-5, 搶十10-4擊敗山普拉斯,粉碎了後者在元老賽13連勝紀錄。
馬克安諾是一名左手持拍、單手反拍並以發球上網為主的快攻型網球運動員。他有極強的下旋球和網前截擊能力,也有兇悍的正手和預判能力,擊球線路清晰和角度刁鑽令對手防不勝防,移動速度也很快,所以草地、硬地和地毯等快速場地是他最擅長比賽的場地。
他曾在溫布頓的草地賽場連續五屆(1980–1984)殺入男單決賽。也擁有室內地毯75連勝紀錄。
不過他亦屬於智慧型球員,對任何場地賽事均有一定適應能力,故他亦能在泥地賽事取得一定成績,他曾奪得不少北美綠土賽事單打冠軍,兩奪紅土場上舉行的世界團體盃,以及1984年法網男單亞軍。
馬克安諾提出『藝術網球』的概念,以嫻熟的發球上網技術,配以激情去取悅球迷。
馬克安諾性格較為暴躁,言論火爆和具挑釁性,很容易和對手甚至現場觀眾發生爭執,而且不時不服裁判判決,所以他被傳媒和球壇稱為「壞孩子」。他在比賽中被裁判警告、罰款甚至被禁賽是家常便飯。
他有一句口頭禪"You cannot be serious!"(你不是認真的吧!或你一定是胡說!),經常用作向裁判宣洩不服判決,他甚至將此作為他將來自傳的書名(ISBN 0-425-19008-0)。此句話出自他在1981年溫布頓男單第一輪對陣同胞Tom Gullikson的賽事中,當時他擊出了一個擲界球卻被裁判誤判為出界,於是他用這句話去諷刺裁判的判決,後來更以粗口辱罵裁判,結果被判罰款和幾乎被判罰禁止繼續比賽。[4]
正是因為他多次在比賽場上辱罵裁判和行為不檢,被ATP罰款和勒令停賽。更甚的是他曾用粗言穢語呼喝裁判,和用手移動或用腳踢阻礙他擊球的攝影記者和其攝錄器材。[5]
他經常和同胞兼宿敵康諾斯在網球比賽場中發生口角,甚至肢體衝突。[6] 他又曾揶喻另一宿敵藍道只是一台網球機器,認為球迷是不會喜歡一台機器當上世界第一,以及諷刺藍道的網球天份還不及其一根小指(I have more talent in my little finger than he has in his entire body)。
1990年澳網第四輪男單對陣瑞典球員Mikael Pernfors的賽事中,他曾辱罵裁判和賽事監督,並出言恐嚇當值女司線員和摔壞球拍,結果他被判取消參賽資格。[7]
雖然他在當年的網球壇屬惡名昭彰的其中一員,無緣無故鬧脾氣令對手為之側目,但也是因為他這種富有激情的性格,吸引了不少球迷。
而馬克安諾退休後,其個性亦無因退休而收斂,甚至在2018年的拉沃盃上,擔任全球隊隊長的馬克安諾在球場上觀戰時,就因裁判疑似偏袒歐洲隊的球員費德勒而與其發生爭執。[3]
馬克安諾在80年代初至中期稱霸ATP,加上老將康諾斯,使世界男子網壇的焦點由歐洲回到美國,令美國人對網球的熱情上升,美國投身網球的青少年人數也因此而急劇增加。 山普拉斯、阿格西、庫瑞爾和張德培等90年代的美國新一代網球名將也是在這個環境下成長,也奠定美國男子網球員在90年代雄霸網壇的良好基礎。
年份 | 比賽 | 場地 | 搭擋 | 決賽對手 | 勝方比分 |
---|---|---|---|---|---|
1979 | 溫布頓 | 草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戈特弗里德( 美國) Raul Ramírez( 墨西哥) |
4–6, 6–4, 6–2, 6–2 |
1979 | 美網 | 硬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盧茨( 美國)和 史密斯( 美國) |
6–2, 6–4 |
1981 | 溫布頓 | 草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盧茨( 美國) 史密斯( 美國) |
6–4, 6–4, 6–4 |
1981 | 美網 | 硬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金特哈特(瑞士) 麥克納馬拉( 澳洲) |
DEF,馬克安諾組合獲勝 |
1983 | 溫布頓 | 草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Tim Gullikson( 美國) Tom Gullikson( 美國) |
6–4, 6–3, 6–4 |
1983 | 美網 | 硬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Fritz Buehning( 美國) Van Winitsky( 美國) |
6–3, 6–4, 6–2 |
1984 | 溫布頓 | 草地 | 彼得·弗萊明 ( 美國) |
凱許( 澳洲) 麥克納米( 澳洲) |
6–2, 5–7, 6–2, 3–6, 6–3 |
1989 | 美網 | 硬地 | 伍德福德 ( 澳洲) |
弗拉赫( 美國) Robert Seguso( 美國) |
6–4, 4–6, 6–3, 6–3 |
1992 | 溫布頓 | 草地 | 史提希 ( 德國) |
格拉布( 美國) Richey Reneberg( 美國) |
5–7, 7–6, 3–6, 7–6, 19–17 |
年份 | 舉行地點 | 決賽對手 | 對手國籍 | 勝方比分 |
---|---|---|---|---|
1982 | 美國紐約 | 藍道 | 捷克斯洛伐克 | 6-4, 6-4, 6-2 |
|
|
次數 | 年份 | 比賽 | 場地 | 決賽對手 | 勝方比分 |
---|---|---|---|---|---|
1. | 1978年 | 美國哈特福 | 地毯 | 克里克 | 6–2, 6–4 |
2. | 1978年 | 美國舊金山 (全美人壽保險公開賽) |
地毯 | 斯托克頓 | 2–6, 7–6, 6–2 |
3. | 1978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硬地(室內) | Tim Gullikson | 6–2, 6–2 |
4. | 1978年 | 英國溫布利 (前溫布利職業錦標賽) |
地毯 | Tim Gullikson | 6–7, 6–4, 7–6, 6–2 |
5. | 1978年 | 高露潔-棕欖年終大師賽 | 地毯 | 亞瑟·艾許 | 6–7, 6–3, 7–5 |
6. | 1979年 | 美國紐奧良 | 地毯 | 坦納 | 6–4, 6–2 |
7. | 1979年 | 義大利米蘭 | 地毯 | John Alexander | 6–4, 6–3 |
8. | 1979年 | 美國聖荷塞-2 | 地毯 | 彼得·弗萊明 | 7–6, 7–6 |
9. | 1979年 | 美國達拉斯WCT | 地毯 | 伯格 | 7–5, 4–6, 6–2, 7–6 |
10. | 1979年 | 英國女王盃 | 草地 | Victor Pecci | 6–7, 6–1, 6–1 |
11. | 1979年 | 美國南橙郡 | 綠土 | 約翰·勞埃德 | 6–7, 6–4, 6–0 |
12. | 1979年 |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網) |
硬地 | 格魯萊蒂斯 | 7–5, 6–3, 6–3 |
13. | 1979年 | 美國舊金山 (全美人壽保險公開賽) |
地毯 | 彼得·弗萊明 | 4–6, 7–5, 6–2 |
14. | 1979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硬地 | 吉恩·邁耶 | 6–7, 6–3, 6–3 |
15. | 1979年 | 英國溫布利 (前溫布利職業錦標賽) |
地毯 | Harold Solomo | 6–3, 6–4, 7–5 |
16. | 1980年 | 美國里奇蒙WCT (聯合維珍尼亞銀行經典賽) |
地毯 | 坦納 | 6–1, 6–2 |
17. | 1980年 | 美國孟菲斯 (美國全國室內錦標賽) |
地毯 | 康諾斯 | 7–6, 7–6 |
18. | 1980年 | 義大利米蘭 | 地毯 | 阿姆里特拉吉 | 6–1, 6–4 |
19. | 1980年 | 英國女王盃 | 草地 | 沃里克 | 6–3, 6–1 |
20. | 1980年 |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網) |
硬地 | 伯格 | 7–6, 6–1, 6–7, 5–7, 6–4 |
21. | 1980年 | 澳洲布里斯班 (南太平洋經典賽) |
草地 | 菲爾·登特 | 6–3, 6–4 |
22. | 1980年 | 澳洲雪梨-1 (Custom Credit 澳洲室內賽) |
硬地(室內) | 格魯萊蒂斯 | 6–3, 6–4 |
23. | 1980年 | 英國溫布利 (前溫布利職業錦標賽) |
地毯 | 吉恩·邁耶 | 6–4, 6–3, 6–3 |
24. | 1980年 | WCT挑戰盃 (加拿大蒙特婁) |
地毯 | 阿姆里特拉吉 | 6–1, 6–2, 6–1 |
25. | 1981年[8] | 百事大滿貫 | 綠土 | 維拉斯 | 6–7, 6–4, 6–0 |
26. | 1981年 | 義大利米蘭 | 地毯 | 伯格 | 7–6, 6–4 |
27. | 1981年 | 西德法蘭克福 | 地毯 | 施密德 | 6–2, 6–3 |
28. | 1981年 | 美國洛杉磯 | 硬地 | 桑迪·邁耶 | 6–7, 6–3, 6–3 |
29. | 1981年 | 美國達拉斯WCT | 地毯 | 克里克 | 6–1, 6–2, 6–4 |
30. | 1981年 | 英國女王盃 | 草地 | 戈特弗里德 | 7–6, 7–5 |
31. | 1981年 |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溫布頓) |
草地 | 伯格 | 4–6, 7–6, 7–6, 6–4 |
32. | 1981年 | 美國辛辛那提 | 硬地 | 克里斯·劉易斯 (Chris Lewis) |
6–3, 6–4 |
33. | 1981年 |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網) |
硬地 | 伯格 | 4–6, 6–2, 6–4, 6–3 |
34. | 1981年 | 澳洲雪梨-1 (Custom Credit 澳洲室內賽) |
硬地(室內) | 坦納 | 6–4, 7–5, 6–2 |
35. | 1982年[9] | 美國費城 (美國職業室內賽) |
地毯 | 康諾斯 | 6–3, 6–3, 6–1 |
36. | 1982年 | 美國舊金山 (全美人壽保險公開賽) |
地毯 | 康諾斯 | 6–1, 6–3 |
37. | 1982年 | 澳洲雪梨-1 (Custom Credit 澳洲室內賽) |
硬地(室內) | 吉恩·邁耶 | 6–4, 6–1, 6–4 |
38. | 1982年 | 日本東京-2 東京室內賽 |
地毯 | 麥克納馬拉 | 7–6, 7–5 |
39. | 1982年 | 英國溫布利 (前溫布利職業錦標賽) |
地毯 | 戈特弗里德 | 6–3, 6–2, 6–4 |
40. | 1983年[10] | 美國費城 (美國職業室內賽) |
地毯 | 藍道 | 4–6, 7–6, 6–4, 6–3 |
41. | 1983年 | 美國達拉斯WCT | 地毯 | 藍道 | 6–2, 4–6, 6–3, 6–7, 7–6 |
42. | 1983年 | 美國森林小丘WCT | 綠土 | 格魯萊蒂斯 | 6–3, 7–5 |
43. | 1983年 |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溫布頓) |
草地 | 克里斯·劉易斯 | 6–2, 6–2, 6–2 |
44. | 1983年 | 澳洲雪梨-1 (Custom Credit 澳洲室內賽) |
硬地(室內) | 李康特 | 6–1, 6–4, 7–5 |
45. | 1983年 | 英國溫布利 (前溫布利職業錦標賽) |
地毯 | 康諾斯 | 7–5, 6–1, 6–4 |
46. | 1983年 | 富豪集團年終大師賽 | 地毯 | 藍道 | 6–3, 6–4, 6–4 |
47. | 1984年[11] | 美國費城 (美國職業室內賽) |
地毯 | 藍道 | 6–3, 3–6, 6–3, 7–6 |
48. | 1984年 | 美國里奇蒙WCT (聯合維珍尼亞銀行經典賽) |
地毯 | 登頓 | 6–3, 7–6 |
49. | 1984年 | 西班牙馬德里 | 地毯 | 施密德 | 6–0, 6–4 |
50. | 1984年 | 比利時布魯塞爾 (Donnay 室內錦標賽) |
地毯 | 藍道 | 6–1, 6–3 |
51. | 1984年 | 美國達拉斯WCT | 地毯 | 康諾斯 | 6–1, 6–2, 6–3 |
52. | 1984年 | 美國森林小丘WCT | 綠土 | 藍道 | 6–4, 6–2 |
53. | 1984年 | 英國女王盃 | 草地 | Leif Shiras | 6–1, 3–6, 6–2 |
54. | 1984年 |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溫布頓) |
草地 | 康諾斯 | 6–1, 6–1, 6–2 |
55. | 1984年 | 加拿大多倫多 | 硬地 | 格魯萊蒂斯 | 6–0, 6–3 |
56. | 1984年 |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網) |
硬地 | 藍道 | 6–3, 6–4, 6–1 |
57. | 1984年 | 美國舊金山 (全美人壽保險公開賽) |
地毯 | 吉爾伯特 | 6–4, 6–4 |
58. | 1984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硬地(室內) | 韋蘭德 | 6–2, 3–6, 6–2 |
59. | 1984年 | 富豪集團年終大師賽 | 地毯 | 藍道 | 7–5, 6–0, 6–4 |
60. | 1985年 | 美國費城 (玉寶手錶美國職業室內賽) |
地毯 | 梅奇日 | 6–3, 7–6, 6–1 |
61. | 1985年 | 美國休士頓 | 地毯 | 柯倫 | 7–5, 6–1, 7–6 |
62. | 1985年 | 義大利米蘭 | 地毯 | 耶呂德 | 6–4, 6–1 |
63. | 1985年 | 美國芝加哥 | 地毯 | 康諾斯 | 康諾斯賽前退出 |
64. | 1985年 | 美國亞特蘭大 | 地毯 | 安納干尼 | 7–6, 7–6, 6–2 |
65. | 1985年 | 美國斯卓頓山 (富豪集團國際賽) |
硬地 | 藍道 | 7–6, 6–2 |
66. | 1985年 | 加拿大蒙特婁 | 硬地 | 藍道 | 7–5, 6–3 |
67. | 1985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硬地(室內) | 耶呂德 | 6–1, 6–2 |
68. | 1986年 | 美國洛杉磯 | 硬地 | 艾柏格 | 6–2, 6–3 |
69. | 1986年 | 美國舊金山 (全美人壽保險公開賽) |
地毯 | 康諾斯 | 7–6, 6–3 |
70. | 1986年 | 美國斯科茨代爾 (網球頻道公開賽) |
硬地 | 柯倫 | 6–3, 3–6, 6–2 |
71. | 1988年 | 日本東京-1 東京室外賽 |
硬地 | 艾柏格 | 6–2, 6–2 |
72. | 1988年 | 美國底特律 (小凱撒錦標賽) |
地毯 | Aaron Krickstein | 7–5, 6–2 |
73. | 1989年 | 法國里昂 (法國南部公開賽) |
地毯 | 赫拉塞克 | 6–3, 7–6 |
74. | 1989年 | 美國達拉斯WCT | 地毯 | 吉爾伯特 | 6–3, 6–3, 7–6 |
75. | 1989年 | 美國印第安那波利斯 (GTE美國男子硬地錦標賽) |
硬地 | Jay Berger | 6–4, 4–6, 6–4 |
76. | 1990年 | 瑞士巴塞爾 (大衛杜夫瑞士室內賽) |
硬地(室內) | 伊凡尼塞維奇 | 6–7, 4–6, 7–6, 6–3, 6–4 |
77. | 1991年 | 美國芝加哥 | 地毯 | 派屈克·馬克安諾 | 3–6, 6–2, 6–4 |
# - 決賽戰至7-6、1-4,因天雨影響而取消,馬克安諾和對手藍道獲判「雙亞軍」。
(參看代表國家)
1984年、1985年冠軍
他在職業生涯中的其中12年(1978-84年, 1987-89年, 1991-92年)代表國家參加台維斯盃,帶領美國隊在台維斯盃取得5次冠軍。41場單打和59場單雙打勝利至今仍然是台維斯盃美國隊的紀錄。他更在1982年憑著個人的12場單雙打全勝完美紀錄(雙打搭檔為彼得·弗萊明)勇奪冠軍,至今仍沒有第二位球員能做得到。
約翰·馬克安諾曾連續4年奪得過ATP單打年終世界排名第一(1981-84年)和連續5年奪得過ATP雙打年終世界排名第一(1979-83年)。
他從沒在一整年處於ATP單打世界排名第一,但他在1980和83年的兩次一整年處於ATP雙打世界排名第一。
他是ATP史上唯二球員登上過單打和雙打世界排名第一的球員(另一位是瑞典前網球員史提芬·艾柏格),也是唯一一位球員能同時在這兩項世界排名第一的球員。
年份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 | 94 | ... | 06 |
---|---|---|---|---|---|---|---|---|---|---|---|---|---|---|---|---|---|---|---|---|
ATP男子單打 年終世界排名 |
21 | 4 | 3 | 2 | 1 | 1 | 1 | 1 | 2 | 14 | 10 | 11 | 4 | 13 | 28 | 20 | ... | 1219 | ... | - |
ATP男子雙打 年終世界排名 |
- | 2 | 1 | 1 | 1 | 1 | 1 | 2 | 34 | 12 | 82 | 49 | 3 | 347 | 150 | 9 | ... | 396 | ... | 242 |
球王任期 | 前任球王 | 繼任球王 | 連續週數 | 累積週數 |
---|---|---|---|---|
1980年3月3日 - 1980年3月23日 | 伯格 | 伯格 | 3週 | 3週 |
1980年8月11日 - 1980年8月17日 | 伯格 | 伯格 | 1週 | 4週 |
1981年7月6日 - 1981年7月19日 | 伯格 | 伯格 | 2週 | 6週 |
1981年8月3日 - 1982年9月12日 | 伯格 | 康諾斯 | 58週 | 64週 |
1982年11月1日 - 1982年11月7日 | 康諾斯 | 康諾斯 | 1週 | 65週 |
1982年11月15日 - 1983年1月30日 | 康諾斯 | 康諾斯 | 11週 | 76週 |
1983年2月7日 - 1983年2月13日 | 康諾斯 | 康諾斯 | 1週 | 77週 |
1983年6月6日 - 1983年6月12日 | 康諾斯 | 康諾斯 | 1週 | 78週 |
1983年7月4日 - 1983年10月30日 | 康諾斯 | 藍道 | 17週 | 95週 |
1983年12月12日 - 1984年1月8日 | 藍道 | 藍道 | 4週 | 99週 |
1984年3月12日 - 1984年6月10日 | 藍道 | 藍道 | 13週 | 112週 |
1984年6月18日 - 1984年7月8日 | 藍道 | 藍道 | 3週 | 115週 |
1984年8月13日 - 1985年8月18日 | 藍道 | 藍道 | 53週 | 168週 |
1985年8月26日 - 1985年9月8日 | 藍道 | 藍道 | 2週 | 170週 |
球王任期 | 前任球王 | 繼任球王 | 連續週數 | 累積週數 |
---|---|---|---|---|
1979年4月23日 - 1981年3月1日 | Tom Okker | 史密斯 | 97週 | 97週 |
1981年4月27日 - 1981年5月24日 | 史密斯 | 麥克納米 | 4週 | 101週 |
1981年6月15日 - 1982年1月31日 | 麥克納米 | 弗萊明 | 33週 | 134週 |
1982年2月22日 - 1984年3月18日 | 弗萊明 | 弗萊明 | 108週 | 242週 |
1984年3月26日 - 1984年6月10日 | 弗萊明 | 弗萊明 | 11週 | 253週 |
1984年8月6日 - 1984年8月12日 | 弗萊明 | 弗萊明 | 1週 | 254週 |
1984年9月17日 - 1984年12月16日 | 弗萊明 | 施密德 | 13週 | 267週 |
1989年9月11日 - 1989年9月24日 | 皮尤 | 耶呂德 | 2週 | 269週 |
球王任期 | 連續週數 | 累積週數 |
---|---|---|
1980年3月3日 - 1980年3月23日 | 3週 | 3週 |
1980年8月11日 - 1980年8月17日 | 1週 | 4週 |
1981年7月6日 - 1981年7月19日 | 2週 | 6週 |
1981年8月3日 - 1982年1月31日 | 26週 | 32週 |
1982年11月1日 - 1982年11月7日 | 1週 | 33週 |
1982年11月15日 - 1983年1月30日 | 11週 | 44週 |
1983年2月7日 - 1983年2月13日 | 1週 | 45週 |
1983年6月6日 - 1983年6月12日 | 1週 | 46週 |
1983年7月4日 - 1983年10月30日 | 17週 | 63週 |
1983年12月12日 - 1984年1月8日 | 4週 | 67週 |
1984年3月12日 - 1984年3月18日 | 1週 | 68週 |
1984年3月26日 - 1984年6月10日 | 11週 | 79週 |
1984年9月17日 - 1984年12月16日 | 13週 | 92週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