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繫放,亦稱「鳥類環志」或「鳥類繫放」,即將野生鳥類捕捉後進行基本數據的測量搜集,並套上人工製作的標有唯一編碼的腳環、頸環、翅環、翅旗等標誌物,再放歸野外,用以搜集研究鳥類遷徙路線,繁殖,分類數據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7月14日) |
類似鳥類繫放的工作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的記載,當時有宮女以彩帛繫於燕足,以觀察其來年是否飛回。[1]
現代繫放開始於1899年,丹麥鳥類學者Mortensen是最早使用繫放方法研究鳥類遷徙的人,他最早把162個印有系統環號的鋁環套在椋鳥的腳上,此後還對鸛、鴨等鳥類進行了繫放,[2]不久由Mortensen開創的繫放方法得到了歐洲鳥類學界的認可,德國於1903年在波羅的海沿岸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官方主持的繫放站,[3]此後,英國、捷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俄國、美國、日本也相繼設立了繫放機構。
除了上述意義,繫放還能檢測鳥類種群數量,研究鳥類行為,其在鳥類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1]
中國大陸鳥類繫放的主管機構是林業總局下屬的全國鳥類繫放中心。[4]
中國大陸的鳥類繫放工作起始於1981年3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代表與日本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協定》中規定協定中所指的候鳥是「根據繫放或其他標誌的回收,證明確實遷徙於兩國之間的鳥類」.
1981年11月,為了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鳥類繫放工作,並批准在林業部設立全國鳥類繫放辦公室負責全國鳥類繫放的行政管理協調工作。
1982年10月在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建立了全國鳥類繫放中心,繫放中心成立之後先後制定了中國鳥類繫放用鳥環、報表、工具的規範,為在中國大陸全面開展鳥類繫放工作進行準備。
1983年7月8日到8月11日鳥類學家,繫放中心主任張孚允等人在中國青海省青海湖鳥島上進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次鳥類繫放工作,共繫放放飛了斑頭雁、漁鷗、普通鸕鶿等鳥類1015隻,標誌著中國大陸的鳥類繫放工作正式開始。
截止到2004年,中國共有68個繫放站,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山東長島和青島繫放站是最早開始繫放且不間斷繫放的站點。從1997年以後中國繫放的鳥類總數從幾萬開始急速上升至十幾萬,到2003年,繫放數量達到33萬隻。這些站點在東北地區已聯接成網,其他地區的繫放站點還未成網絡,西部地區的繫放點依舊很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